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 514600
摘要:行为改变技术在我国多个领域得以运用,笔者以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对行为改变技术当中的部分方法在培智学生问题行为中的应用进行陈述,其中惩罚法在消除打人行为中效果显著;代币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行为改变技术;问题行为; 特殊教育
一、行为改变技术
(一)背景
“行为改变技术”一词最早的出现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研究伴随出现的一个词汇,最先出现在美国学者华生196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上。经过多年的演变,“行为改变技术”在中国由早期的“积极行为支持”到“行为矫正”再到如今的“行为改变技术”,历经多年,它在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
(二)定义
广义而言,凡应用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与研究成果去影响个体行为,从而解决个体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并增进人类的适应的方法,都属于行为改变技术,包括对不良行为的改善及对良好行为的增进与塑造。[1]我国长期专注研究“行为改变技术”的专家依据它的原理和其产生的作用,将其界定为: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应用行为改变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2]
(三)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作为系统而客观地处理人类行为的一门技术,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的操作方法,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显著的实用价值。它既可用于减少或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也可用来维持或增强已有的行为规范,更可用于培养新的良好行为习惯,借以促进个体社会适应功能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教育领域,尤其在特殊教育中,积极提倡学习和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教学效能,具有深远意义。
二、问题行为
(一)定义
“问题行为”也被称为“偏离行为”、不良行为或是“异常行为”、“变态行为”,一般是指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地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相违背。[3]问题行为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其二,从本质上说都可以看作是一些适应困难的症状;再者,儿童的所有问题行为都可以理解成是由于面临困难无法应对而引起的一种求助呼声。
(二)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且应该发生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即与多数儿童相比,儿童的某种行为表现得太少。
“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或太激烈,即与多数儿童相比,儿童的某些行为表现得太多。
“行为不当”指那些在性质上已经异化了的行为,或是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即儿童表现了不符合自己身份,或不适合当时场景的行为。
(三)问题行为的诊断
问题行为的诊断一直备受家长的关注和怀疑,主要原因在于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是相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的,并不存在一定性。部分学者认为,特殊儿童的行为未对其和他人造成干扰和影响,那该儿童表现出的相对于大多数儿童的“问题行为”不需要就行矫正。
三、应用案例
依据“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以及在各个领域适用的情况,笔者通过在培智学校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收集到部分应用案例。
此部分案例具有代表性,即厌恶刺激(Y)和增加新行为(N),此两种为特殊学校教学生活中较常使用的方法。
案例一:应用隔离法消除彬彬随意打人的不良行为
1.研究者:李老师
2.研究日期:2017年10月
3.被研究对象:7岁的彬彬是一个自闭症伴随精神残疾的男孩子,由于母亲瘫痪在床,且有精神病史,彬彬由其父亲和奶奶照顾;7岁以前未接受学前教育,其父亲嗜酒,经常喝醉了回家打他。
4.不良行为分析:自进入学校以来,彬彬经常挑衅或者殴打其他同学或老师,每次打完同学都哈哈大笑。我们对彬彬进行三周的观察,发现他平均每天打人20余次。针对彬彬打人的不良行为,我们采取给他讲道理、树榜样、鼓励他不打人等处理对策,但均无效果。
5.消除彬彬不良行为的改变计划
(1)确定目标行为:消除彬彬随意打人的行为。
(2)确定隔离法的种类:当彬彬打了其他同学或者老师时,立即将他带出当时的活动情景,将他带至本班教室外的隔离区进行罚站隔离。
(3)确定隔离时间:彬彬已经7岁,依据彬彬当时打人的严重程度,将隔离时间确定在5~10分钟之间。
(4)实施隔离法:一旦彬彬发生打人事件,立即对其进行罚站隔离,同时在隔离记录表上记录相关信息。
(5)在解除罚站隔离时,彬彬要告诉老师自己为什么被隔离,自己以后怎样做才不会被罚站隔离。
6.行为改变的结果
(1)在未实施罚站隔离法前,彬彬每天平均发生打人23次。
(2)实施隔离法的第一周(10月9日~14日),彬彬打人发生频率下降较小,平均每天20次;但是在第二周(10月16日~20日),平均每天发生打人次数10次;第三周(10月23日~27日),彬彬平均每天打人3次。
(3)实施隔离法后的4周为追踪期,发现彬彬打人的次数一周不超过2次。
图1 消除彬彬随便打人不良行为的干预图
案例二:应用代币法提高潘同学课堂参与度
1.研究者:李老师
2.研究日期:2018年4月
3.被研究对象:潘同学,14岁的大男孩,智力发展落后,语言障碍,父母离异,父亲常年不在家,与后妈和弟弟一起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服从老师管教,但是不爱参与课堂活动,,其他同学在学习,他就睡觉或者自己趴在桌上玩笔,写字,有时还打扰同学。
4.不良行为分析:在校期间,服从老师管教,但是对大部分课程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回答问题,不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
5.提高潘同学课堂参与度改变计划
(1)确定目标行为:在课堂上,潘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游戏中。
(2)确定代币种类: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拿出小红花,潘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后可以得到小红花。
(3)确定奖励制度及强化物:一旦潘同学举手,老师先进行口头表扬,潘同学回答完问题后,回答错误给予其一朵小红花,回答正确给予其两朵小红花,两朵小红花可以在当天表现积分中加1分;潘同学得到当天最高分可获得其最喜欢的奥特曼卡片纸和在放学的时候在家长面前得到老师的表扬。
6.行为改变的结果
(1)在未实施代币法前,潘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课程仅有体育和感统训练。
(2实施代币法的第一周(4月2日~6日),潘同学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课程增加了美术、音乐、数学;第二周(4月9日~13日),潘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课程增加了语文、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获得一天班级最高积分;第三周(4月16日~20日),潘同学愿意参与所有课程的课堂活动,并举手回答问题,获得过两天的最高分;第四周(4月23日~27日),潘同学成为班级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不管会不会,都会举手发言,参与到各个教学课堂活动中。连续三天获得最高分。
(3)实施期后两周为追踪期,发现其各科课程课堂参与度增加。
四、结语
研究表明,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中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最常用的两种行为改变方法是惩罚法和代币法;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行为出现时立即呈现行为改变技术,且效果好于其他时段;课堂教学中所用的行为改变技术大都起到了消除或者减弱不良行为,维持和建立良好行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行为改变技术[M].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2] 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