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4
/ 2

初 探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姜文君

昆山市新镇中学 215300


【摘要】家国情怀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借力多元化素材,聚焦时事热点,拓展国际视野等方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养路径;初中历史教学


钱穆先生曾指出:“若一民族无视自身历史或无意开创历史,那么此民族必将面临昙花一现的命运。而若国民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深沉热爱,甚至不惜以热血保护其历史文化,此民族的前景必将大放异彩,无限绵长。”[1]家国情怀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价值目标。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值得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文情怀,是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情怀,属于高层次的情感。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依托鲜活生动的历史情境,能够让书本中枯燥晦涩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拉近时空距离。

“战疫情”当下颇具话题性,在抗疫中涌现无数个心系家国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闪耀的爱国精神和愈挫愈勇的民族品格是鲜活的历史教学资源。

在教授部编版《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笔者播放视频《钟南山战“疫”全纪录》,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情的学习环境,使历史教学充满人情味,让学生在历史情境的渲染、熏陶下神入历史。通过模范人物钟南山的示范引领,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以情感人”,再导入建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感受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感知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产生“共鸣”“共情”。

二、借力多元化素材,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教师借助多元化的素材,让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临其境’。图片、实物、遗址、文献资料、纪录片、口述资料等都能够为家国情怀的教育提供素材,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感知历史。

与文字相比,视频、音频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历史课堂中,教师运用影音作品,充分发挥影音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塑造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

在教授部编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笔者播放视频《抗战胜利75周年六位老兵回望胜利荣光》。视频中“宁愿在战场上战死,也不做亡国奴”“头可断,血可流,而志不可缺”等老兵的心声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接着,笔者展示左权、张治中、马来西亚森美兰华侨捐赠救护车、回民支队等图片。结合图片素材和视频素材,以声、光、音、形、色等多种方式呈现全民族抗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笔者又引用一段史料,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笔者以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为例,引入史料:

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负责指挥作战的李宗仁邀请周恩来到其寓所,共话战局,并在之后的作战中,基本遵循周恩来的建议。李宗仁指挥的“杂牌军”浴血奋战,中共则组织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烧酒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南方周末》第1624期《抗战地理二》

直观的视频、图片素材和精选的文字资料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最终促成了抗战胜利,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能够摒弃前嫌,共抗外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传承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历史传统,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

三、聚焦时事热点,凸显家国情怀

时事热点“内容新”“时效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选取与历史教学具有关联性的时事热点,能够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激发中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教授部编版《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课中,笔者聚焦“战疫情”特别报道: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2021年全球贸易复苏仍有可能。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笔者再抛入近几年广受关注的热点“一带一路”,引用疫情之下“一带一路”的斐然成果:

2020年7月份中欧班列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累计开行1232列、发送货物11.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8%和73%;连续3个月开行超千列,连续5个月同比实现2位数增长。

——《2020年“一带一路”大事记》

选取和解读疫情和“一带一路”这两个时事热点,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后疫情时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守开放共赢的合作精神,着力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复苏。从而,弘扬开放、包容、合作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水到渠成。

四、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家国情怀

思想性和人文性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家国情怀的深化也需要做到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也要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邵清先生指出国际视野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视野包含全球意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感。[2]李惠军教授认为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指导学生以包容、开放、平和的心态与世界对话,熔铸“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下的“家国情怀”。 借多样性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回馈”和“反哺”我们中国学生的“家国情怀”。[3] 这就告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大国担当意识。

在教授部编版《探寻新航路》一课中,笔者以梦想为线索,分为梦起——东方的诱惑、追梦——勇士的征途、圆梦——走向汇合的世界、余梦——航海精神的传承四个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哥伦布等航海家与郑和的共性:都是15世纪航海家,都有征服海洋的梦想。结尾升华部分,笔者首尾呼应,再次回到哥伦布等航海家与郑和这个切入点。通过对比,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和平友好往来。并联系古代史相关知识,指出随着禁海令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颁布,中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郑和以后,我国竟无第二郑和”,而西方则通过新航路开辟加速欧洲历史进程。进而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向海则兴、背海而衰”,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夙愿以及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认知。同时,通过中西比较,揭示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而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和平友好交往。指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应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国与国家应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携手并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4]让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落地生根,愿历史课堂为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一片沃土,愿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促进学生产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真正落实家国情怀的培育,才能切实贯彻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拓展学生世界认识和国际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

[2]邵清.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认识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18(01):124-127.

[3]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7): 20-23.

[4](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 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