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二十七中学
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抛物线的形式为或 。这种“一个一次,一个二次”的形式决定了抛物线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有它区别于其他圆锥曲线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为此也经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一、高考实例
例1.(2013年广东)已知抛物线 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 到直线 : 的距离为 .设 为直线 上的点,过点 作抛物线 的两条切线 ,其中 为切点.
(Ⅰ) 求抛物线 的方程;
(Ⅱ) 当点 为直线 上的定点时,求直线 的方程;
(Ⅲ) 当点 在直线 上移动时,求 的最小值.
(Ⅰ)抛物线 的方程为 .
(Ⅱ) 抛物线 的方程为 ,即 ,求导得 设 , (其中 ),则切线 的斜率分别为 , ,
所以切线 的方程为 ,即 ,即
同理可得切线 的方程为
因为切线 均过点,所以,
所以 为方程 的两组解.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以上解决问题(Ⅱ)的方法我们在解决椭圆和双曲线的切线问题中也都用到,可以把这类分题统称为切线问题的拓展———切点弦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同一法,在上述方法中我们看到只要用到切点弦方程,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求切点弦方程。下面我们继续探究问题(Ⅲ)
(Ⅲ) 方法(1):由抛物线定义可知 , ,
所以
联立方程 ,消去 整理得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
所以
又点 在直线 上,所以 ,
所以 所以当 时,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
因为前面的(Ⅱ)已经用两条切线的交点来表示切点弦方程,所以接下来的问题(Ⅲ),我们会想到接着用这条切点弦的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从而把最后的最值问题又转化成了我们以往对韦达定理的常规应用。但是如果把第(Ⅲ)问抽离出来,当我们只面对(Ⅲ),而没有(Ⅱ)的铺垫,这样的做法未免舍近求远。下面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Ⅲ)。
方法(2):抛物线 的方程为 ,即 ,求导得 设 , (其中 ),则切线 的斜率分别为 , ,
所以切线 的方程为 ,即 即 ,可得同理可得切线 的方程为
因为切线 均过点 ,所以,
所以是方程即方程的两根
所以 ;,
接下来的做法同方法(1)
方法(2)之所以可以畅通无阻,恰恰是由于抛物线具备这种 “一个一次,一个二次”的形式,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用二次来表示一次。在以上方法(2)的操作中也是用到了同一法的思想。
二、方法归纳
综合问题(Ⅱ) 和问题(Ⅲ)我们可以总结出抛物线切线问题的一般解决方式。
若为抛物线上一点,则抛物线在处的切线方程的两种形式为形式;
形式 对应解决两类问题如下:
若为抛物线外一点,过向抛物线引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求出所在直线方程
,即求切点弦方程用形式
对于其他问题我们都使用形式。其他问题主要包括只写出一条切线方程,或求两条切线两个切点之间的关系:求
, ; , ;
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平时练习及高考中层出不穷,具体如何应用,我们拭目以待。
三.具体应用
例2.已知曲线 , 为抛物线外的点,过 向抛物线 引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1)若 为直线 上动点,求证:直线 过定点
(2)若直线 过定点 ,求证: 为直线 上动点.
此题是极点极线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形。证明的关键就在于设 ,则切点弦的方程可以用表示为:从而能证明(1)反之能证明(2)用到的是上面的形式
例3.(2008年山东) 如图,设抛物线方程为 , 为直线 上任意一点,过 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
(1)求证: 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2)已知 时, ,求此时抛物线的方程
可设,,此题证明(1)即证所以用上面的形式,对于问题(2)的处理,只需用上面的形式将写成:,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借助弦长公式即可求出
例 4.(2013辽宁) 如图,抛物线
(I);
(II)
(I) ;(II)设 , , ,
因为 所以 + = ,
.只需用上面的形式 得出
=于是得到
例5.(2011课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点 , 点在直线 上, 点满足 , , 点的轨迹为曲线 .
(Ⅰ)求 的方程;
(Ⅱ) 为 上的动点, 为 在 点处的得切线,求原点 点到 距离的最小值
(Ⅰ) (Ⅱ)只需用上面的形式 设的方程为 ,接下来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看作关于 的函数即可解决问题.
四.感悟启示
以上几道习题其实是一类问题,都是在反复利用抛物线切线方程的两种形式。圆锥曲线问题是高考的一个区分点,因为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个板块的题纷繁复杂,如果不能理清头绪,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起来如同大海捞针。特别对于高三学生的复习,必须让学生一探究竟,才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找对方向。无论这道题的外表如何包装与叙述,只要看到内核与本质,就能化繁为简,让繁难的运算变得轻松自如。从而让学生能够敢于面对圆锥曲线,不是逃避,而是层层剥离,理解精髓,用系统化的知识把看似散落的习题与分布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冲破束缚,迎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