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构建高效课堂有感

白娟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秦机子校 陕西省 宝鸡市 721009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要做到:

一、突出一种文化——数学文化

二、关注一个重点——计算

三、实现一个整合——教材

四、创新一种教法——“问题导学”法

五、用实一套教辅和单元卷——配套练习册和检测。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构建我的课堂模式使我的课堂阳光灿烂?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谈一谈:

一、突出一种文化——数学文化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对学生“学什么”比“为什么学”更关注与重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了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我渐渐悟出,原来,孩子们还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来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华罗庚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七巧板、圆周率等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知道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又用到了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学习祖先,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课堂关注的数学文化的浸染,清新之风吹走数学的苦涩,吹走学生心灵中的恐惧,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和意志基础。

二、关注一个重点——计算。

计算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以来我们在看到了数学课堂内发生喜人变化的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由于课改后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变慢、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等等,严重影响了课堂容量的提升,也严重地影响了分数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大胆挑战课程标准,提出了“会、准、快”的计算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提质效果。

会:即要求学生算理人人过关,每个学生要达到会清楚地表达算理。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算理但不太完整。然后通过几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再次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准:要求学生计算准确度要达到90%以上,形成了一“看”、二“想”、三“说”、四“算”、五“验”。“想”即想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想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想能否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使计算简便;“看”即看题中含有哪些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有哪几种运算,是几级运算,有没有括号等;“说”就是说清楚算理;“算”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快:(1)定时不定量法。我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定时口算比赛。掌握学生1分钟或5分钟之内最多可以完成多少道题。从多次练习中可以给学生定出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一分钟完成10-15道口算题。(2)定量不定时法。我一般用下午20分钟数学计算时间进行。

三、实现一个整合——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现在的新教材与课改前的教材从内容到目标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新教材具有的“跳跃性、分散性、感悟性、情境化”等特点。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知识,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

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显得机械性和呆板化。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变通书本例题、改造书本练习题、改常规题为非常规题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如新教材在编排上以情境导入替代了旧教材中的准备题,以主题呈现方式替代了旧教材的知识单元体系,因此我在使用教材时,先要了解课时、单元、年级、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做到教前心中有数,教时有的放矢;深挖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积极运用有效材料、扩充不足材料、对不适材料进行灵活整合。同时对教材的处理尽量做到不“盲目开发、过度开采、丢三落四”。如,新教材二年级“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了四则混合运算,而三、四年级同样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可它在不同阶段的同类知识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避免教二年级时按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来要求学生。重新整合后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了“拔苗助长”使有些学生会吃不消或消化不良的现象。为全体学生学会数学打下了基础,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基本保证每个学生在计算正确率上达90%。

四、创新一种教法——“问题导学”法

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应试课堂教学模式中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让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更为灵光,关键就在于教法与学法的转变。基于这一目标的落实我开展了“问题导学”的课题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课堂提问宁大勿小”、“用学生的精彩来代替老师讲授的精彩”。打造了“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法与学法上构建以下四个基本环节。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疏通建构→拓展延伸学生活动: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高,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古人云: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学生一看问题就开始猜了。我看他们猜的兴趣特别高,没有打断他们猜想。而是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研究。我只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大家分组去探讨,去验证。”学生分组讨论时,有画图的,也有举例的,有假设法的,还有用方程解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了,个个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说有画,有写有算,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中。通过这样大胆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使我定位了一种理念:学会思维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J]. 雷爱玲.  学周刊. 2017(15)

[2]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预习策略. 许新梅. 教育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