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见“大社会”——从问题入手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小问题”见“大社会”——从问题入手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

倪建光

高桥镇中学


摘要:通过对问题重要性和教学中对问题存在的误区的分析,阐述如何在新课程下,设计问题,合理安排设置情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问题,兴趣 ,课堂教学


问题在教学中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小环节,小角色,但我想说这个小角色却起大的作用。

社会学科更是如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一个现象:把重要的知识点,难点等强调一遍又一遍,已经讲解分析的很透彻了,但我们学生上课听的懂,下课都不大会做,不大会发挥,经常出现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现象。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问题或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在新课程的形势下,社会学科要在原来传统的基础教育优点上。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对问题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围绕这方面谈一下自己简单的看法。

  1. 好问题的重要性

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开启学生心灵,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也真实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确注意力

教师光靠讲解,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我们何不利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钳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赋予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课堂提问,他能准确地,具体地,即时地和简洁地传达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提示教师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科学规律,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的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

(四)提问是教与学的良好的思路导向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教师就是把这些问题巧妙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

  1. 提问时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1. 满堂问。有的教师一登上讲台就开始提问,一问不可收拾,左一个“是不是”,右一个“为什么”,一堂课问几十个问题。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从头问到尾”,学生左思右想,极度紧张,疲惫不堪,累了老师也苦了学生。

(2) 浅易俗。只问“是不是”,“对不对”,不问“为什么”,“怎么办”;只提简易思维和单向思维的问题,不提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的问题。设问层次要求底,流于表面形式,谓之“浅”。“易”有两种情形:一是教师对书提问,学生看书回答,“惟书”而问,无异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二是设问简易,不思可答。形式热闹,实际无效。单调,同一的设问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还会抹杀他们的潜能。高级设问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需要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提供新材料,创设新境界,如果教师的设问仅限于教材,就不能将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偏难怪。设问于冷点,找岔子,钻空子,谓之“偏”;超越教材,超越学生知识范围,成人化,专家化,谓之“难”;故弄玄虚,谓之“怪”。 偏难怪的设问,学生束手无策,望而生畏;“摘不到桃子”,严重挫伤了“摘桃者”的积极性。

那么,好的问题设计应该如何呢?首先,应该更能有效地激发思维,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问题的设计还要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科学思维的价值,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的目的。

三,社会课提问的具体方法:

  1.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多用于引入和过渡。在导入新航路开辟时设问,“地球”和“地方”这两个词谁出现的时间早,可能是什么原因?

  2. “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例如在讲《石油宝库》时设问:有没有一个地方水比油要贵很多的,在地下打一口井见油的概率比见水的概率还要高的?

  3. “类比式”能帮助学生通过的类似事物的认识,比较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哥伦布航海可以与郑和下西洋从动机,条件,规模,过程,结果,影响等多方面比较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4. “假定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像,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新航路开辟中,设计假如你是当时的哥伦布的后勤负责人你会为他的航海如何准备,假如你是当时的哥伦布的部下你觉得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5. “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讲如画的梯田时设问;水稻何以在元阳县种植?从而涉及到该梯田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的来源和利用,如何收割,他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问题?

  6. “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要学习内容的方向。

  7. “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可以把这一内容分成统一问题和民族问题两块并列设问。

  8. “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讲快完干旱的宝地时可以设问,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既保护又发展该地区?

  9.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提问,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0. “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的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如在讲到新中国人权的进步时,可设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权状况如何?这是教师的一般提问方式,学生也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改成这样的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女子同男子一起上大学被看成是一件怪事,而现在不一起反到成了怪事这说明了什么?

  11.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有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如丝路明珠时,可以从地理,气候,水源,农作物,生活方式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然,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设计问题上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社会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1,傅惠均《教师口语艺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5钟启泉,张华《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