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安宁市安宁中学 云南 安宁 650300
摘要:公民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教育的品质,培养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学生意义重大。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环节在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知行合一”的关键作用。为此,广大教育者应该合理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寻找有效的融合点、开展具有反思性的实践形式,借助家校社联动机制、有效评价实践活动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借助公民教育课程有效培育和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明确社会价值观引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肩负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做好中学生价值导向引导,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指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要与人们的生活连在一起,使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让各种思想观念迅速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青少年处于价值判断的稚嫩时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引导容易在价值观产生混淆,滋生错误、消极的观念,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提倡各学校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在育人上的能动性,公民教育实践课程也应运而生。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为增强公民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借鉴并引入中美公民教育合作项目是顺势而上的智慧选择,对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培养公民民主意识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公民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西方国家要求的公民意识,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对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因地制宜,以我为本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课堂。
教师作为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更应该以高度的自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引领自己的教学,在生活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自觉,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修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隐形教育相结合润物无声。
关注学生成长规律,设计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重点的实践活动主题
关注学生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点。以安宁中学为例,公民教育课程开设的学段为七、八两个年级,其中七年级侧重理论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法、建议形成整改公共问题的倡议书。八年级重点在于具体确定班级研究的公共问题,通过调查走访、团结协作、辩证思考、实践论证形成班级研究公共问题的文件夹和听证会相关材料,进而向相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表现,吸收外来不忘本,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具体概括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次。“二十四字”字字精炼、意义深远。如果具体要落实每一个价值观的主题词对于中学生来讲显得过分的抽象和迷离,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关注国家编写教材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学段的侧重点,并与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对应,确定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主题,这样才能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国家课程体系与学生逐步拓展的社会生活为依据而展开。对此公民教育开展主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核心价值观要落细、落小、落实。在设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时。切勿过分拔高,让学生望而生,为可以具体到某个主题,并将该主题进行细分为几子课题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来开展,如“诚信”主题,可将其拆分为几个子课题如:“校园诚信问题的现状与对策”,“扶老人问题”,“消费者权益问题”等,通过这些平易近人的校园、社会公共问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适度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中学生应注意取舍,突出每个学段的重点。公民教育实践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活动设计应坚持适度原则,在学生心中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为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能以此为知道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打上价值底色。
3、递进原则。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螺旋上升,相互渗透,由对自己负责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回应答了培养怎样的公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遵循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由己及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使命感,七年级侧重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八年级侧重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潜移默化涵养大格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联系学生生活设计,具有反思性、体验式的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公共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党中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课堂、进头脑,以公民教育为载体,由此岸到彼岸,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落实,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至关重要。
从内容上看,实践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反思性、体验性。第一,七年的级的学生主要是适应阶段重点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八年级学生处于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开始将目光从自己投向学校、投入社会、投向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发展,树立规则意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如七年级关注“校园粮食的浪费问题”,“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小区宠物饲养问题”等。八年级学生依托已有的法律素养就可以选择更有难度的问题如“小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垃圾分类问题”甚至可以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摔倒老人扶不扶”等。第二,
从形式上看,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公民教育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教育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舞台获得全面发展。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通过反思、比较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培养三观正确的公民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性,知行合一,实践就是打破纸上谈兵,在设计活动时应结合学校的条件,社会实情有组织的、安全的开展实践,实践的场合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可以是专门的,也可以是平时的积累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走访获取一手的研究资料;直击公共问题;在相关政府政策中反思、对比论证,形成我们的方案、动员相关主体采纳我们的意见。如针对校园浪费的问题,可以动员学生在校内调查走访多观察多思考、由本校到其他学校,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小组分任务交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达成该专题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同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让同学真正的认同“民主”“友善”“法治”“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家校社联动,营造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道德情感内化的机制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纯公民教育课程就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国家编定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营造中学生积极参与公民实践活动的格局治理和协同机制,激发学生关注、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校方面,公民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需要学校树立大局观整体部署落实到位,搭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舞台,更需要学校出面做好宣传、由学校出面与相关社会组织牵线搭桥,比如实践成果汇报由学校邀请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相关人员、社会群众等参与,学生的成果能真正让相关社会人员听到,并提出真实的疑问而不是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表演和假设。这样公民教育才能真正扎根学生心里,并自觉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落实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为营造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社会不懈努力。
家庭、社会方面: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良好的家风,学校在开展家长会时应做好宣传动员,以良好家风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学生的公民教育最好有力的支持。社会方面,特别是政府、事业单位应对学校开展公民教育应给予支持,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感受国家的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的赤忱。以安宁中学为例子,公民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不断的宣传、动员、整个安宁市特别是政府、相关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如调查“中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交警部门等都大力配合。“校园节水问题”在整个安宁市不搞“公民教育”的学校也竭诚提供帮助。促进核心价值观也由学生向家庭、向社会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曹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取向实证研究[D].广西师
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