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古琴作为“琴棋书画”的四艺之首,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互动关系及其所承载的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本为共生,不可使一方偏废。本文从古琴艺术的活态性、传承人、文化空间三个维度,着重阐述当下对古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以期古琴艺术在当代能切实得到保护与传承,真正展现出其应有的艺术魅力,焕发出其独特的东方文化的精神活力。
关键词:古琴艺术;保护;传承;活态性;文化空间
被称为四艺之首的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以其丰富多样的琴曲、个性潇洒的琴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琴艺术所蕴含的“敬天地”、“敬自然”、“敬己”和“敬人”的人文精神一直滋养着华夏民族。古代文人通过弹拨古琴这一器物,在悠扬美妙的琴曲中实现了与心灵沟通、与天地对话,进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琴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乐器,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而保护古琴艺术更是传承中国礼乐文化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古琴艺术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对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亦是如火如荼。然而,无论是民间抑或是学界,人们更多的是一味地强调对古琴艺术的传承,而忽视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殊不知,“保护”是根本,“传承”是动力,只有根系发达,艺术之花才能枝繁叶茂。
于古琴艺术而言,“保护”与“传承”如同鲲鹏的左右羽翼,不可偏废一方。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推动古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要点:
一、活态性的保护与传承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活着”的艺术,对其活态性的保护尤为重要,即重视保护其艺术活态的创造力。在传承古琴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声音材料的采集,延续“口传心授”的风格方式。与西方乐谱不同的是,古琴琴谱只记录了弹奏方式和音高,并没有记录节奏即音值时长。因此,同一琴谱经过不同琴人的演绎,可以呈现出不同风格。也正是因为琴曲的演奏中融入了不同琴人的不同见解,才使古琴艺术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审美趣味。然而,时下某些人利用西方记谱法来翻译古琴琴谱,加入了节奏,这就把古琴艺术置入了“罐头艺术”的流水线般的境地,使其丧失了原本的活力。殊不知,古琴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如果一味地为了所谓的“继承”而改变了其艺术内涵,那这样的“继承”只会加快古琴艺术的灭亡。因此,只有保护好古琴艺术的活态性才能使其持续散发艺术的光彩。
二、传承人的保护
古琴艺术的保护过程中传承人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保护好传承人才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我们从西安鼓乐“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这一祖规中看到了继承保护工作中巨大的阻碍。对于保护古琴艺术来说,我们应该坚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古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保护不当会造成其逐渐消亡。当下,我们既要保护好古琴演奏家,也要保护好古琴史学家。鼓励琴家、学者积极传播古琴文化,树立民族意识,从小我境界提升到大我境界。传承人不仅是传承自己本族的文化与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传承人就是为古琴艺术的保护事业增添更强大的原动力,从而避免古琴艺术落入人走艺亡的境地。
三、文化空间的保护
古琴艺术必须在相适应的文化空间中才能存活,如果文化空间消亡了,古琴艺术也将随之萎缩乃至消亡。可见,古琴艺术的发展始终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当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大古琴艺术的宣传力度,拓展受众群体。如建立线上古琴琴社、免费开放线上线下古琴博物馆、古琴艺术走进校园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并爱上古琴艺术,尽力改善文化空间局促的情况。现如今,国家对于古琴艺术的保护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不仅颁布了立法还设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力图从各个层面切实做到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古琴艺术作为我国承载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至今都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想要继承与发展,最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对古琴艺术的保护工作。只有在扎实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其特点制定适合其生存及传承的保护措施,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融入国际潮流而丢失了古琴艺术的灵魂。简言之,保护与传承相辅相成,只有做好保护才有传承的可能;同理,也只有在传承中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古琴艺术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我们华夏民族博大而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田青.古琴艺术与保护[N].人民政协报,2016-12-26.
[4]赵頔.中国古琴艺术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6.
[5]范晓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保护[J].艺术教育,2013(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8XWB119)
作者简介:邵华(1970-),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交际。
贾子萱(1996-),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