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龙军1

中共沭阳县委党校,江苏沭阳, 223600

[摘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深刻领会贯彻这一制度的基本要义和重点任务,继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不断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

[关键词] 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时间里,我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共和国致力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领域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改革开放后仍然坚持这三大建设,对调了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排序,由“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先后提出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建设纲领、经济建设纲领、文化建设纲领( 1997年),也都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建设一一对应。

直到 21世纪,中国才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四大建设并列,将现代化建设目标修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此后又将其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011年初,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目标。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管理”更名为“社会治理”,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

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使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一是高发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进入人均GDP8000美元至1.2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一些新兴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易发期。

二是多样性。随着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人民内部矛盾不仅表现为物质利益上,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涉及多领域。

三是扩张性。信息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网络发酵放大,极易引发大范围的情绪对立和社会撕裂。


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一)基层矛盾化解新思路

1.关口前移,矛盾不上交

沪郊近年来在基层尝试一种“宅基信访”的新做法,变“上访”为“下访”,变“接访”为“走访”,把信访工作点设到农村的宅基头。区镇的信访干部与村里化解矛盾的志愿者(有村民称之为“老娘舅”)上下互动,在村民的“唠嗑”声里就能觉察基层矛盾的“苗头”,把矛盾化解的渠道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

沪郊“宅基信访”的突出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给我们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就是要关口前移,切实把好“源头关”“管控关”“责任关”。

2.疏解引导,矛盾少产生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之病。化解矛盾重在预防。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转型,一些人心理波动大,焦虑、急躁、冷漠和偏激等负面情绪日益增多。

一些地方和单位面对群众舆论危机选择采取压制的错误做法。化解矛盾首在“攻心”,需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畅通参与渠道

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好做法好经验,比如民主听证会、社区恳谈会、专家咨询会、市长热线、电视问政等。要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推动多元合作共治。

2.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广泛的人口大流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对象、任务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打破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壁垒,实现协同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3.推动重心下移

一些地方把工作任务、考核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基层,但对基层各种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服务配套往往跟不上,致使一些基层单位不堪重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基层。我们应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放到基层。


(三)基层安全维护新体系

1.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近年来,北京“朝阳群众”、天津“小巷管家”等赫赫有名的基层治安志愿者,在摸排提供线索、打击违法犯罪上“战功卓著”,成为维护一方平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为关键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2.统一指挥,上下联动

产品质量风险、消防安全隐患、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要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3.创新科技,智慧防控

要抓住新时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机遇,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城市安全“科技护城墙”,打造以全息感知网为触手、以高速传输网络为通道、以警务云和视频云为基础、以警务大数据中心为核心、以运维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智能化应用为目标的立体化综合防控体系。


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道路千万条,管用第一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社会治理道路,在社会治理道路上不存在最优模式,也不存在标准版本,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有深刻领会贯彻这一制度的基本要义和重点任务,继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不断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制度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7(2020.8重印)

[2] 文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具体路径[N].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7日 06版

[3] 文宏 杜菲菲.基层“全民创安”为“平安中国”保驾护航[J/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年2月10日



1[作者简介] 李龙军(198 8-),男,安徽泾县人,中共沭阳县委党校教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