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1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当充分考虑语言文字问题,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城市智慧化的时代,语言文字在城市规划中,在建立城市规划的中国话语、中国学术、中国知识体系中,应有其重要地位。过去学界虽然也讨论城市语言规划问题,但是不系统全面,主要是关于语言文明、语言文字规范、进城务工人员的语言等问题。本文从城市语言规划的缺位、城市语言沟通与服务、城市文化风韵塑造、城市语言规划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讨论城市的语言规划问题。
关键词:城市;语言规划;问题
引言
近二十年,语言景观逐步发展为当下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被广泛应用于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语言景观研究包括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语言使用的特点、规律及其深层次的政治取向、权势和身份等。1997年最早使用并提出了语言景观的概念:“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1.城市语言规划的缺位
今天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科技爆发的时代,速度和大量数据使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不暇接的图像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在瓦解大众的信仰。人们在一种无历史无未来的偶然、即时、趋同的社会价值观之下生存。在快速高压的生活压力下,人和人越来越接近,更像是一台台相同运行模式的机器。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对群体进行总结:“群体永远漫游于无意识的领地之上并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价值观相近的人群,趋同的价值观使彼此观念得到强化,群体的意识削弱了个体的理性,个体变得迷茫而不知所措。而城市语言规划的缺失,使得城市语言表达缺位,城市中的个体难以感受到城市语言的传情达意,失去了对城市文化气质及城市精神的感知,渐渐迷失了自我。
2城市语言沟通与服务
城市语言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是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语言服务是以服务对象的语言需求为转移,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语言需求为目标,语言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语言服务内容。城市语言服务不仅是指语言的翻译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城市个体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城市语言服务如在宣纸上散化开的墨,布面油画中看似无序缺带有理性思考的符号,不断的跳动融合,使得城市生活中的群体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同时,城市规划的语言能力既是软实力,也是助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要素,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城市日常管理的要求。
3城市语言文化风韵塑造
随着信息时代的崛起,“网红时代”已经城市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而每个差异城市个体如何在众多城市中绽放魅力,体现自身的特色,也将是一个前所未有却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城市语言文化的差异产生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色,城市特色创造城市吸引力。发挥城市自我独特的语言文化资源也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
首先我们要了解并保护好我们的本地语言。不仅要详尽调查包含本地城市感情及生活的语言,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我们的本地语言,并妥善保护好我们的本地语言。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及区域人种的多元,使用城市语言的应用人才呈现多语种、高技能的情形,尽管我国语言规划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外语言规划经验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好我们本地语言,提升国别语种的安全能力。
其次塑造语言文化的展示空间,我们的城市语言文化需要被感知,但不仅仅是通过重复的、乏味的具象的标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空间体现城市的包容度以及城市活力。诸如上海静安区常德路外立面改造类的统一店铺招牌的通行做法,看似是标准化的改造,实则却扼杀了对商业经营以及语言空间的活力、特色和生机。在城市语言文化的空间塑造中应坚持多样性、可阅读性,挖掘建筑本身的内涵,把诸如街区的人文、建筑、社会脉络等城市语言的魅力在空间中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让城市语言空间可阅读,让城市可阅读。
此外,只有人参与的城市语言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文化风韵。为了清晰规范、便于识别,国内大多数指示牌都采用印刷体,难免失去了城市的韵味,相比而下由南京本地的著名书法家所题写南京地铁站及机场线站点则充满了书卷气、地道的南京味,彰显了南京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和城市的人文特色。没有人参与的城市语言空间只能使城市文化风韵趋于雷同,没有市民情怀的外在的城市文化展示也只能是哗众取宠的笑料,无法使我们的城市语言艺术展露其光彩,从而失去了其在“网红时代”绽放魅力的机会。
4城市语言规划制度建设
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有关城市语言服务的法律体系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语言法都属于柔性法,对其违反者的处理以批评教育为主,导致法律没有强制力、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此外,对于语言管理、语言使用的宣传还处于萌芽阶段。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起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未进行修订工作。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工具,我们应当对其做出统一规定,按照语言域理论和语言管理理论,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对其做出合理监管,以维护城市形象,顺应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城市语言规划的基础是城市语言能力。城市语言能力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导的“多言多语”能力。在语言服务、语言艺术、语言产业、应急语言服务等领域,城市语言规划工作会涉及更多的语言与方言,因此需要建立语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语言数据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等的重要作用。城市要具备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语言能力,关键是要有语言人才、语言信息设置、先进的语言技术和适用的语言技术产品。而要在城市运行中把语言能力发挥出来,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具有语言意识,具有科学配置语言资源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的。因此,在城市规划的有关制度中,应有语言规划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席珺珺.城市形象视觉中感知设计的转译语言[J].明日风尚,2020(15):42-43.
[2]李宇明.城市语言规划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
[3]徐大明.城市语言管理与城市语言文明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03):38-46.
[4]李双双.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语言景观研究[D].河北大学,2020.
[5]王婷.语言景观视角下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文化传承研究[D].河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