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啸秋中学
摘要:新课改结合新时代社会教育大环境,用全面发展的战略眼光将教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高中生应构建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来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这需要学生长时间点滴积累和潜移默化的素养内化,需要学生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提升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引申拓展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努力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名著阅读的深度,关注名著阅读的方法等来提升高中生名著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多元主题;比较阅读
一、“知人论世”是主题阅读和文本沟通的桥梁
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重主观的内省和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学生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就得了解作者生平和所处的历史大环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处世方式,穿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深入灵魂的学习与交流。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这也正是践行了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感悟文本的深刻含蕴,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新意,实现学生建构文化体系、实现阅读能力迁移的价值作用。
二、泛读、精读与审美阅读相结合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高中生对文学名著的广泛涉猎是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基本的要求,泛读名著能见多识广,能博采众家之长,能挖掘思维深度,获得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通达事理,提升道德修养,汲取丰富养料。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文本,切忌在泛读时“先人为主”贴标签式的“浮化”认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促进提高的过程。泛读名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道路需要学生们自我去发掘、去开辟、去探索。
审美深度的拓展需要高中生对文学名著进行精读。精读的首要要求是对重点片段如琢如磨,精雕细琢般地去读。文学名著的精髓与灵魂,读者与作者深入内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这样的切磋雕砌。作者行文的特点,自身的写作习惯与独特的自我体验,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自我抒发需求等都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深入揣摩,多角度去探讨。精读能让中学生领会文中画龙点睛的闪光语句,对其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思想感情有着较为透彻深刻地理解与感受,对名著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义要旨才能在思想上留下痕迹。精读是在泛读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精读一旦形成行为习惯,必然会让学生厚积薄发,在将来的文学品鉴上,在升学答题倾向和技巧上能锦上添花,能大放异彩。
审美能力也称为艺术的鉴赏能力, 主要是指人对美进行识别与评价的能力,一般包括对美的创造力、感受力、判断力与想象力。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高中生普遍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一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对生活缺少深入理解,因而在名著的审美阅读上往往只是凭感觉,认知常常局限于自我经验,对文学名著大多只能停留在初级鉴赏的阶段,且鉴赏是零碎的,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来把握。所以,语文教师的引导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应设置相关的名著知识与阅读情境,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对阅读教学进行优化。审美阅读是阅读能力由薄到厚的积淀结果,是阅读体验深层次的美感与享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同身受的体悟,要能感受到文学名著内在而真实的美,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意识及鉴赏能力,从而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多元化主题的思考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高中生阅读文学名著,要能把握住文学名著的主题,而主题常常是多元化的,需要多重认知,多重解读。作者构建的文本与读者阅读后理解的文本是有出入的,读者并不能完全毫无偏差地理解体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上的隐晦多义的内容。同样,作者也不可能为了寻得大众认同而完全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艺术形象的塑造、文本内涵的深层挖掘、心理构建反应社会现象等在作者与读者间的差距认知、生活经验、情绪反应、审美倾向上肯定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就必然会导致高中生对文学名著主题理解的多元化,甚至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鲁迅曾经谈到人们对《红楼梦》理解的分歧:“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说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多义多元性,那么鉴赏者阅读创造的世界也会是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可见,读者在对文学名著主题进行总结探究后往往发现很难提炼出一个确定不变的主题,因为主题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构架。因此,随之的文学鉴赏也要变换不同视角,否则高中生往往会被或明或暗的线索牵着走,很难将主题深刻地提炼出来,也就难以高标准、高质量地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主题内涵是开放的,读者仅能代表个人思维与见解,作者与读者间很难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知己知彼的统一境界,多元化主题必然会是一个个必须出现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事实。教师在对高中生文学名著多元主题的引导上应变换不同视角,求同存异,让学生能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解读与一步步的深化探讨和研究。
四、比较阅读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阅读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优势。教师引导高中生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能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深入文学文本,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台阶。
为了防止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局限于仅有的阅读认知空间,比较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形式能对高中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文章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高中生运用比较阅读能推陈出新,拓宽自我视野,总结归纳,在潜移默化中有意识,有辨别,有品位地提升自我的文学品鉴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情和教学内容,有效设计和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做好名著阅读规划和设计,培养高中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在表面上比较,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主意识的推动下对不同名著、相近题材的名著、同一作家的不同名著间对比分析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写作手法、情感的抒情方式、主题的呈现等作出横向和纵向,宏观与微观上的分析。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著已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名著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教学既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学生对著作中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理解的升华等能有一个推陈出新的感性体悟、认知高度和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管兵.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8(15):132-133.
[2]张晓梅.文学素养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全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品位经典,2018(0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