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花桥中学校 四川 广安 63800
摘要: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有效讲解,已经成为全体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对此,在当前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透过精心准备、优化导入,以及合作探究等方式,优化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结构,逐步打造优质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备课;导入;合作;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结构,改良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弊端,在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中,推动优质课堂的生成,然而收效甚微,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历史学科的教育特色,盲目地采用新招、怪招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引起了学生的不适。所以,为了真正地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品质,教师应当在沿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方式的同时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历史知识学习结构,爱上历史课程。
一、精心准备,奠定基础
教育准备是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课本上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准备,能够为高效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施教的环节中,较少关注课前准备的过程,以至于在课堂上发生突发情况时,教师不能透过充足的准备解决问题,错过教学的最佳时机。所以,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品质,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备课环节,以便在做好准备中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提升教学精准性。
例如,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精心的准备,提升整节课的教学实效。首先,分析学情。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基础知识储备情况等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将此作为后续备课活动的基础。其次,教学内容分析。教师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明确每个板块中的重难点,即基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历程等。紧接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导向,结合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计,并将此设定为整节课的指南。最后,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细化设计,以便在正式上课时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
由此看出,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能够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熟记于心,从而在有序展开教学活动中,逐步满足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中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品质。
二、优化导入,调动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师引领学生认识新课内容的第一个环节,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可以让学生与知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知识的探究之中。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高涨的探究热情,教师应当主动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基于导入就对新课中的内容生成好奇心,从而积极地开启学习新课之旅。
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喜爱观看的电视剧片段,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被直观、色彩丰富的视频资料抓住目光,从而主动地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之上,对新课内容进行积极探究。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的片尾曲,促使学生被形象直观的视听资料吸引目光,随后,围绕影音资料的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看过这个电视剧吗?你们知道这个电视剧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话题中主动地展开热议,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随后,结合学生阐述的电视剧内容,教师对学生介绍《大宅门》这一电视剧的原型是北京同仁堂,而北京同仁堂也是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性企业等内容,促使学生在对电视剧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
可见,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在生成探究欲望中,积极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分析。
三、合作探究,强化主体
合作学习活动是新课改教育理念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活动,这一活动能够真正地将学生置于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集中集体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度探讨,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效果。然而,在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活动,经常存在教师无法有效发挥合作活动价值的现象,对此,历史教师有必要针对合作活动的细节进行调控,改良传统合作形式中的弊端,以便学生在合作中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这一内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先结合以往的历史学科教育经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便为学生进行定位和分层。紧接着,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之后,教师为学生设定“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得每个学生都对这一内容产生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以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历史素养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并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前,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的机会,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究中,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效果。
四、贯穿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了,在传统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问题常常被当做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检验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认识效果,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从而反馈自己的疑惑,基于教师的解答,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而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沿着问题进行思索中步步深入历史课堂,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引导学生的思考。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晋朝左思的《咏史》这一古诗,并向学生提出“在古诗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呢?”的问题,促使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思考出发,生成探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兴趣。紧接着,在课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继续为学生设计“科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三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和三省六部的成立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中,对科举制的过程、科举制的影响,以及三省六部成立的过程等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再为学生提出“在本节课中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逐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优质历史课堂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未来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便在不断优化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体系中,真正地打造高效能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玲.高效生本课堂的探索——以高中历史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139-140.
[2]方霞.高中历史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7(16):56-58.
[3]张录红.如何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中国培训,2017(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