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桓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6400
摘要:在施工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标准,有利的场地抗震规划、合理的抗震结构设计、加强建筑监管、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等。科学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确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强度和整体抗震性能,对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抗震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为人们的生活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还促进了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影响因素;原理;技术应用
1 影响建筑工程抗震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质量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居住的建筑工程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分析现阶段一些抗震建筑的施工情况,了解到存在着一些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因素,不利于抗震建筑工程的正常有序建设,具体包括:
(1)结构设计因素。基于抗震技术的结构设计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对抗震性能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建筑整体未体现出对称性以及均匀性时,则会出现抗震性能下降情况,因此,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因素会影响建筑抗震性。所以在设计时,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本地区发生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地震发生频次高且灾害发生时的危害较为严重时,则不可以设计外形结构不规则的建筑,此种建筑无法全面的应用抗震技术,部分结构处的抗震设计较为薄弱,抵御地震灾害的效果非常差;同时,进行常规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提升抗震等级,并且严格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抗震技术的应用。
(2)建材因素,施工单位进行抗震建筑施工过程中,若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性能差,与建筑抗震标准不相符,会导致建筑在受到温度、极端恶劣气候等因素影响时出现建筑结构变形以及裂缝问题,地震来临时会直接出现建筑垮塌情况。
(3)建筑施工技术,抗震技术对于建筑使用质量以及安全性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以往的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对于地震灾害认识较少,而且可用的抗震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施工建设的建筑不具备抗震能力或者抗震性能差;此外,抗震标准低。与目前的建筑所需的抗震能力之间存在脱节情况,因此在当前的建筑抗震施工中,需要施工单位多进行现代化先进抗震技术、抗震标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建设出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工程。
2 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期间,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周围剧烈的震动,因此,震源附近的建筑物会因震动的影响而损坏和倒塌,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而会遭受非常强的振动,这将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很大,建筑可以很好地抗震。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抗震技术,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抗震。第二,结构抗震技术,也就是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的时候科学利用抗震技术提高阻尼值,以便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3 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3.1 增加抗震防线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的各种延性零件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其是由多个延性分体所组成。比如,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与框架分体共同组合而成的多支剪力墙结构,在发生大地震之后还会发生余震,所以,建筑项目只设计一层抗震防线显然不合理,如果这层防线遭遇到余震的损坏,就会严重破坏高层主体结构,甚至导致整个建筑项目发生坍塌。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抗震设防系统,同时还需要使相同平面当中的主要零件处于屈服的状态,然而剩下的抗侧力零件会就一致处于弹性阶段,如此一来就会提高建筑项目主体结构屈服所坚持的时间,有利于增强建筑项目主体结构的延性和抗侧移性能。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分容易因为某一个结构的零件出现抗侧移值太大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零件强度严重降低的现象。然而在设计建筑项目整体抗震防线过程中,需要增强构件抗侧移性能,权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以大代小的情况,提高抗侧力有关构件的配筋率。
3.2 合理利用防震缝
在对体型不规则的建筑进行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增设防震缝。设置防震缝的过程中,需充分结合建筑要求、抗震设防烈度等多个因素,使防震缝两侧建筑相互独立,从而形成抗震性能优良的平面单体。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高度与防震缝宽度联系密切,高度不足15m时,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100mm。如建筑高度超过15m,则可结合工程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及高度增加防震缝宽度。此外,防震缝宽度也需根据实际结构形式进行调整。在防震缝宽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保证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防震缝宽度是框架结构的70%以上。在其结构设计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与框架结构基本相同。在设计剪力墙结构防震缝宽度的过程中,要确保该数值满足框架结构参数的50%以上。
3.3 支撑技术
为解决设计因素导致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施工方应大力研究以往地震对建筑的损害情况,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施工过程重点对建筑框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钢筋框架进行支撑。在应用支撑技术时,施工人员利用各类支撑构件或者减震支撑等,当墙体和支撑物的高度增加500mm时,应使用型号为φ6的钢筋进行水平拉结,保障钢筋伸入墙体长度>1000mm。在结构柱纵向筋位置自圈梁顶部开始,使用等级C20混凝土,并用I级钢筋进行搭接,长度为钢筋直径35倍。在建筑结构产生抗震力的位置将作用力抵消,同时将支撑钢架设置在建筑框架不同柱体间隔处,这样可更好地提升框架结构的抗震强度,保障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建筑区域产生地震灾害时,利用这类结构框架以及钢架支撑等,可保护建筑,防止其产生较大的变形。此外,设置在建筑框架内部的耗能支架,可在吸收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能力,进而控制地震产生的作用力,防止其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3.4 加固技术
在施工环节,可使用加固方法对建结构展开整体处理,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例如:在施工过程利用钢筋和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砌体,可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利用砌体进行加固时,施工人员应利用水泥浆,保障其粒径<20mm,坍落度为50~70mm之间,强度为C20,配合钢筋网对建筑加固。施工过程先将水泥浆铺筑在建筑结构上,由于其材料性能的优势,可从整体提升结构的紧固性,还可防止结构产生裂缝,导致墙体渗水问题。泥浆敷设之后,利用钢筋网在建筑外侧设立保护层。应用此技术之前,基础部分没有特殊处理时,其抗震等级不高,因此适合应用在建筑对抗震要求不高的地方。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建筑的实际结构特点,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混凝土抗震墙,施工时应注意抗震墙和建筑整体的抗震等级相同,这种加固技术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对于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不能应用加固上述加固技术时,可采取聚合砂浆、纤维混凝土等方式加固,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4 结语
当前,想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不仅需要从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入手,还要考虑建筑物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因此,为了使建筑物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信.试论现代建筑结构性抗震及控振技术[J].低碳世界,2019,9(11):168-169.
[2]王洪伟,韩鹏.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9(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