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00
摘要:城市基建工程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在环境质量上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微公园的设计与修建就能够在优化城市基建工程的同时,满足大众在生态、休闲、交流等多方面需求。基于高密度城市的公园建设和提升困境,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城市微公园”体系,从而力求改善城市公园体验不佳、服务半径不足等现状,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沙漠绿洲;“城市微公园”
引言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面积在不断缩减,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发生改变。同时,城市公园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功能性退化等问题,但大拆大建式的公园改造不仅耗时耗力较多,且常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中断或拖延更新周期。而对城市公园进行微更新,看似变化少、影响范围小,但对公园功能及环境的改善却是实质性的。这样的更新不仅投入小,见效快,并且更加贴近市民休闲生活的本身,更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秩序和规律。那么科学规划城市微公园,能够明显缓解城市高密度建设与低生态休闲品质的现状,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促进城市进一步向友好型层面发展。
1概念缘起
“微更新”理念最早被运用于老城个别建筑的更新上。随着这种模式的普及,微更新理念逐渐被扩展至社区、公园乃至城市层面。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想通过一次性规划面面俱到地去解决变得十分困难,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而城市微公园的建设能够有效利用城市低效空间、消极空间等,这一自下而上的全新模式将非常适合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园建设的节奏,也是保护城市风貌和文化的基本路径。
2 “城市微公园”概念界定
微公园:“利用一切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的微型空间,构建具有景观属性,集休憩、文娱、教育、交流等公共使用功能的绿色开放创意空间,服务当地居民,提升城市品质。”
在现行的中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街旁绿地的绿地率要求需达到 65% 及以上[6]。微公园相比于街旁绿地不过分强调场地的绿化率,相比而言更加注重景观与人的互动以及场地的易达性和开放性。微公园与城市小游园相比,微公园并不以服务半径限定其服务的范围和主要的使用人群。微公园与广场相比,微公园对使用人群的功能需求定位更加精准和人性化。国内外对口袋公园的面积界定一般是在400 m2 ~ 10000 m2 之间,微公园的面积可以小至 20 m2。顾名思义,微公园的面积规模不大,小到可以用“微”来形容,它可以是几个车位,可以是街旁巷末的绿化空间,可以是建筑边角遗落的小空间,可以是商业广场中繁忙的一角。微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组成部分。触手可及、方便快捷,对土地的占有率要求不高,微公园基址灵活性和随机性的离散分布,打通连接和服务居民休憩的“最后 500 m”,高度可达,全面覆盖,同时其融合开放性与亲切性、独立性与自由性的空间
特点,使之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的理想场所。
3 “城市微公园”主要特征
第一是规模小,可实施性高。微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隐藏或遗弃的微型空间,其面积从 20 m2 ~ 10000 m2 不等,其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微公园建设是在原有场地上的改造,景观要素相对简单,其建设成本普遍较低。微公园对于地块形状及周边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人人都可以使用,因而这种“见缝插绿”的小型城市开放空间可以遍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实施性高。
第二是离散式分布。微公园的规划过程往往都会伴随一些干扰因素,更多时候都会是把设施间的区域进行装点,这些设施和区域包括了公用建筑与街心公园的区域,民用建筑与街道之间的区域等等,将这些狭小的空间进行合理运用,并且各区域之间都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基本上都会有区块的形式。
第三是实用性显著。通常来说,微小公园都会坐落于居民生活的社区,这样可以使市民快速实现接近自然的目标,也会使市民活动、休息的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微公园的修建需要结合社区人群的具体情况、数量、使用需求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与周边的环境粘性更高,所以相比于大型的综合公园,微公园的使用频率普遍更高。
第四是人性化尺度。微公园需要用有限的面积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使用人群和功能的定位更加的精确,所以在空间尺度上需要更加贴合于人们的使用需求。用更亲切的人性化尺度来增加场地与人群的适宜性。
4“城市微公园”建设可行性
在城市基建工程规模逐步拓展的背景下,大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加凸显,在户外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和艺术美感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诉求,打造有利于大众舒适活动和良好休息的开放空间势在必行。基于城市基建工程发展的具体环节,很多低效空间相继产生,同时有诸多开放空间都未能得到周边民众的充分使用,继而呈现出内在闭塞的杂乱区域,影响城市本身容貌的彰显,也无法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现代城市大型公园的适用范围宽泛,所以其与每一社区之间都有相对较远的距离,与周边场所间的通透性也不明显,而且由于平时管护不充分,使得其中生态系统发展愈加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使得公园内各方面设施的规整性发生改变,因而使得市民休息、活动、接近自然的诉求不能得到良好满足。在不远的将来,更多具有易管护、畅通、新颖的微型公园将会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并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
除此之外,微公园都具有占用空间小、体量小、资源投入少的地址选择范围广的特征。并且,可借助城市有可开发余地的空间予以充分运用。真正意义上微公园占用空间的面积都会处于20m2~1hm2范围内,也具有形式丰富、新颖、美观,文化内涵深邃等特征,并且相关设计也通常都会基于场地空间的条件作出规划与设计,形式新奇的设计流程,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公园来说,更能体现实用性和观赏性功能。除此之外,微公园还具有设计模式新颖、休憩设施完善、绿化精致等特点。进而被市民确定为城市街区的一个新标志、新元素,增进了城市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并且微公园也通常都会建于城市建筑间的开放区域,使建筑与城市繁华地间拥有完善的过渡,因此,软化建筑边界的同时能使绿化景观从局限区域延伸至更大区域城市空间内,使城市景观更具整体性。
通常来说,微公园是占用空间较少、资源投入量少,形式多元、文化内涵深邃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接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也正切合于现代高密度城市可用土地面积不断缩减的状态下市民休闲品质的改善需求。这样的公园建设不仅投入小,见效快,并且更加贴近市民休闲生活的本身,更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秩序和规律。同时,用“微创手术”更新城市要求更高的标准,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真正从社会效益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高标准的建设下将产生更多的城市开放空间品质样板。
结语
在城市可用土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条件下,城市园林便像荒漠的新大陆一样珍稀。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应当有专业人员在宏观与微观上分别做出探讨,微公园属于城市绿色工程中的重要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环境中的绿色小岛,微公园之间具有空间相辅助力的关联性,能够给城市发展和民众活动创设合理的空间,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民众生活模式多元化、助力城市风貌的改善。微公园建设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看似小修小筑的微公园建设,相比起大拆大建是更温情更进步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钟青. 城市公园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2]张胜前. 城市微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3]孙士博. 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8.
[4]阚莹莹.城市里的微公园[J].新城乡,2018(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