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1

初中 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常丹丹

榆林高新中学 719000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以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初中scratch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呈现了教学的基本流程、策略、教学效果等,旨在为义务教育阶段程序设计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初中;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践

一、课程开设背景

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针对儿童开发的程序编写与语言环境,它具有趣味性强,容易入门的特点,有效规避了枯燥语法的问题,有利于教师专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而课程的学习者为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兴趣浓、热情高、思维敏捷、态度认真”的特点。结合以上两者的特点,笔者最终选择通过Scratch程序设计这一载体开设课程教学研究。

二、课堂教学流程与策略

(一)体验参与,交流比拼,激发和保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是内驱力。教学初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观看、试玩、思考、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和参与scratch程序设计,这一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应基于学情。初中学生较为依赖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或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或利用认知矛盾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较为难理解的克隆等指令模块的教学则采用了视频教学、游戏等方式,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共同体能起到帮助、督促、激励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了快问快答、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活动,同时建立了 QQ兴趣群,学生每节课可以在线提交作品参与班级比拼。

(二)案例制作,夯实基础,学会分析及编程。

首先,教师讲解编程的基本知识,进行界面介绍。然后,教师出示主题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构成及制作思路,再将任务分解成为小任务。针对每个小任务,教师将涉及到的指令模块利用微课讲解,学生观看后尝试自己动手编程。最后教师播放作品制作视频,学生进行对比,进一步学习和完善。(循环交替进行,直至作品完成)

(三)及时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精讲重难点部分。

每个案例作品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图,梳理每节课新学指令,逐渐掌握各类指令模块中的语句。教师针对“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克隆”等重难点知识精讲,并再次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做到真正理解和应用。

(四)从基础到提高,螺旋上升, 形成编程思维。

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程序指令,反复练习分析制作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目标作品,学生观看后讨论分析,并制作思维导图。学生自主尝试编写程序,可进行小组互助协作。完成后,学生讲述编程思维,并对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评。

(五)自主选择主题,运用所学,进行创意制作。

学期及期末各有一次自选主题制作机会,由学生构思撰写脚本,上网搜集、处理素材,自主编程。教师组织集体展示及评价活动。

三、教学效果

对比之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发生如下变化:

1、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参与观看、思考、回答、制作、展示、交流、评价活动。

2、学生基本掌握了scratch编程的基础操作,能够通过理论知识测试与固定题目作品制作。

3、学生初步具备编程思维和能力,能够独立选题、设定场景和角色,撰写脚本,并用编程实现。

四、小结

尽管在前期做了规划,后期也进行了反思与调整,但仍存在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编程思维外显化”、“如何较好地把握实例与实例之间的知识递进关系”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希望能够总结经验,探索出更加合理优化的初中scratch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洪森,张星云.浅析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39-40.

[2]廖子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教学[J].新课程(小学版),2016(8):113,115.

[3]毛爱萍.谈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堂Scratch程序设计的教学 内容与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