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变形、肢体活动异常、受伤部位疼痛或肿胀等。严重骨折可能需要开放复位,即通过手术进行复位。考虑术中麻醉方式关系着患者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所以需要慎重考虑麻醉方式。目前在骨科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为提升麻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下主要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什么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一种相对传统全身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区域神经阻滞,然后在患者坐骨及腘窝位置进行麻醉。这样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避开神经和血管区域,且只需要少量的麻醉药物便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物积蓄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能够缩短术后复苏的时间,让患者能够更早的苏醒和拔管,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虽然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各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受伤部位功能的恢复,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骨折治疗中采用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提升,且在各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的方式会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并且可能对引起各种应激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麻醉干预。
对于内固定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几种麻醉方式。不同是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会有不同的影响。全身麻醉主要是将麻醉药物通过气道、静脉及肌肉等多个途径进入到患者体中,以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活性起到抑制作用,让患者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且暂时丧失神志和痛感,这样不仅可以对各种反射条件起到抑制作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且对于术后疼痛也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全身麻醉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因为全麻会在术中使用到大量的麻醉药物,以致于在术后导致麻醉药物积蓄,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寒颤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椎管内麻醉方式虽然也能够起到手术麻醉的效果,但是这样的麻醉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手后容易出现低血压、马尾综合征、尿潴留等各种并发症,也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达到手术麻醉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麻醉方法,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式,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可以减少术中使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由麻醉药物积蓄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且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因此,在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3、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1)麻醉方法
以胫骨骨折手术治疗为例,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以下:
首先,先进行全麻诱导,在术前肌肉注射0.08mg/kg咪达锉伦,5分钟后依次静脉注射剂量0.03mg/kg咪达锉伦、3ug/kg芬太尼、1.5mg/kg丙泊酚、0.6mg/kg罗库溴铵,并观察患者的状态。
其次,在全麻诱导之后,对患者腹股沟区域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然后使用便携式超声仪高频探头置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观察超声图谱,靠股动脉外侧的镜像三角结构为股神经,使用剂量15ml的0.75%罗哌卡因注射至股神经周围。之后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对腘窝进行消毒,将便携式超声仪高频探讨移动至腘横纹近端约7cm处的二头肌和半腱肌之间,从而确定坐骨神经范围。接着移动探头确定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叉处,将探头固定后使用平面内技术,将剂量为20ml的罗哌卡因注射进分叉处周围。
最后,术中均采取全凭静脉麻醉,持续泵注0.1ug/kg/min瑞芬太尼和4~9mg/kg/h丙泊酚,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拔管停止泵注。也可根据患者术中反应及时调整泵注剂量。
麻醉结果
首先,相比较全身麻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术中所使用的丙泊酚平均量较少,可有效避免术后麻醉药物积蓄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其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降低,且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也明显比全身麻醉要短。可见,相比较于传统的全身麻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能够更早的苏醒和拔管,在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也有所减少,说明该麻醉方式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在骨折手术治疗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