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仍有出现根据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或以配套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的。主要还是以教师用逐字逐句的讲解完成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若以预习为抓手,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则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指导预习内容,开启主动学习的模式
“预习”就是“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除了常规的通读文本,了解文本所处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外,还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包括一些成语典故的来历”;”将文本中深奥的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探讨文本中一些隐含的道理或启示”等。学生自己可以弄懂的知识。讲解钱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中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预习环节至关重要的任务。
具体预习任务,课前预习做到“4,3,2,1”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选择4个以上,在文中标注);
2、语句摘录病体会含义(选择3句以上记录在预习本中);
3、质疑并简要回答(根据文本设计2个课堂提问,记录在预习本中并自己作答);
4、主要内容梳理(用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录在预习本中)。
古诗词的预习,则可以将第4个任务改为“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段话写写这首诗词在写什么。
二、整合预习成果,体现“以生为本”理念
“预习任务单”教学除了学生的预习,还包括教师的“预习”。除了常规备课内容,教师需实实在在地“备”学生的预习作业:通过“3处语句摘录”,了解
学生对文本重点语句的把握情况,并确定文本教学的切入口;通过 “2个问题的提出及简要作答”,提取学生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发现那些被教师忽略而在文本学习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整合起来,以便在学生交流时“点”在“紧要”处,拨在"疑惑"时;通过“1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文字”,理解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目标。而对“4”的掌握,则可集中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班内或小组内交流学生,或方在文本品读过程中适时引入,随文处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还是不明白或产生歧义的词语,才需要教师专门点拨指导。
以生为本,就要依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的引领体现在“问题”的取舍与整合上,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关注度,还要整体考虑教学过程内在的连续性:一是学生“学”的连续性,即学生文本学习内在连续性;二是学生各方面素养逐步形成规律。
三、反馈预习收获,让课堂充满学生的声音
通过课前预习与教师整合,“学生想学的”与“教师该教的”进入同一频道,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是主持人,可以补充、点拨、质疑,却没有滔滔不绝讲解的权利,课堂上更多的应是学生提问、回答、质疑的声音。如:“我来考考大家,这个次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是我概括的主要内容,请大家点评一下。”“我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说……”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给予问题进行阅读交流,教授仅是个教练,重在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担负学习的责任,自主进行交流互学,在思维碰撞中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提高交往互动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不失教师的引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这是我提出的问题”的喜悦、“他和我想的一样”的怦然心动、“”这个问题提出的真好”的羡慕以及“我要继续努力”的反思。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受众”。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没有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人。
四、巩固拓展,完整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
中高年级学生,考量学生“学”的连续性与教师“教”的引领性,还需师生 共同完成以下任务—“巩固提升3、2、1”:
1、设计3个课堂小练习,用于下一课时的测评;
2、提出2个新问题,准备更深入的课堂交流学习(如文本的特点、写作方法,同主题文本比较阅读)
3、用1段话评价文本在视角、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方法,或用1篇“微作文”仿写文本经典语段。
每篇课文的每一课时“读”的任务、“背”的任务以及要完成的刚需作业(抄写、默写、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的习题),在任务单上列得清清楚楚。这些任务还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作了有序的安排。每一课时的任务单都有四项任务,正好对应课堂上“读—习—读—习”四个环节,学生的口与手交替练习,从读词、读句到读段落,从识字、跟写到听写,再到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理解应用,完成思维导图和相关习题,思维层次由浅入深。一节课,学生完成任务单的质量,就是自己这堂课上学习的质量。有了任务单,学生就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习”得怎么样。有了这个任务单,教师也知道这堂课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任务单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朴素,易于使用和检测。
运用预习任务单需要运用的策略
(一)减少教师讲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使用“预习引领”的教学模式,教师很少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整合学生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是交流互学时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法策略,是学习效果的测评……学习环节设计中教师是导演,课堂交流时教师是主持人,展示学习结果时教师是评价者,二所有环节的主角都是学生,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
(二)关注实践操练,提升学生学习力
1、激发学习动力,乐于学习
“预习引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关注点得到认可,学习中的疑惑得以解答,个人见解与能力得到展现,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状态。
2、培养学习毅力,渐进式学习
在“预习引领”的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生学习探究视角由文本的理解,转向对布局谋篇的探究、评价、学习借鉴,由语言的吸纳变为语言的输出。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预习反馈,发现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突出的,向更高的方向推一推;暂时弱势的,在其发展区间里提一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潜能范围内得到提升,获得成功的愉悦,在新的高度开始新的学习。
3、内化学习方法,善于学习
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工具书独立进行信息提取与整合,寻找有价值的学习线索;课堂交流互动或请教咨询他人,又让学生学会了倾听、吸纳或质疑、求证。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达成的。个体独立思考性学习、同伴间的互相影响型学习,长期互相交织、相辅相成,有主语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学习习题,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