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横板桥镇罗子团小学 湖南邵阳 422200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关键字:教育 不公平 城乡 均衡教育资源
一、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入学机会不均等
“寒门难出贵子。”“农村学生上不了名牌大学。”随着各高校新生的报到,这样的说法再次被提起。改变命运,一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农村学子鱼跃龙门,如今,名牌大学却如同一座高墙,横亘在农村学子面前,要一跃而过,似乎变得越来越难。在初等、中等教育普及后,我国现在的入学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上。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即高考,又名大学入学考试,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无非是教育资源不足,不可能满足大家都上大学,只好无奈出此制度来做一相对公正的选拔。既然是选拔,那么选拔的程序和方法就决定着机会的分布。目前的高考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已经久受诟病。在以地区为单位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上,主管部门一贯采取在全国范围向北京和上海倾斜、在一省之内向省会城市倾斜的政策。
(二)教育条件即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经济水平和地区的差异导致区域之间的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差异巨大。
政府的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之内则以“重点”为中心,把最好的资源——经费、教师等配给最好的学校,即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这些做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过分集中,区域之间的差距起来越大。在物质资源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极大;在师资方面,特别在城乡之间差异极大;从数量上看,存在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
城乡师资方面的差异更大,从数量上看,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从质量上看,城市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远远超过农村教师。同时,城市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导致抢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择校风”愈演愈烈,。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城乡受教育程度严重失衡,形成“贫穷——失去或缺少教育——贫穷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使得社会阶层的分化日趋严重。
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与后果
(一)教育机会不平等影响个人命运,导致不公正
教育机会不平等对个人的命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看一个虚构的、但是很能直观说明问题的例子。假设有两个男孩在同一天出生,一个出生在清远的普通家庭,一个出生在深圳的普通家庭。若以2018年的教育机会状况对他们的未来进行预测,那么他们都基本上可以完全念完小学,升入初中;然后清远男孩约有35%的机会升入高中,之后约有67%的机会考进大学;深圳男孩约有53%的机会升入高中,之后有85%的机会考进大学。计算一下概率可以发现,清远男孩成为大学生的概率为15%,深圳男孩成为大学生的概率为54%。他们在走向社会的起点之差异也从此显示出来。
(二)教育机会不平等对经济也有负面影响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产业部门。教育不发展,经济建设就会寸步难行。
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特别是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人们所受到的教育越多,其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也就能更快更好更准确的完成工作,同时由于其工作绩效相对较高,所获得的收入也更多。二是教育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通过对生存环境的优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失业和犯罪现象,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原因
(一)教育系统的外部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
经济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对教育的经济投入相对较高,教育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已经对我国国民享有教育权利的均等性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区域之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根本原因。
2、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导致
我国现阶段对教育的经济投入还不足以支付教育所需的庞大开支。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补给,因而家庭的经济条件对儿童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功机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各阶层人口存在贫富差距的情况下,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比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
(二)教育系统的内部原因
1、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各种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就业、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如今,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他仍然存在很大的惯性,依然存在于社会决策之中。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
2、应试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以争“高分”、“升学”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单纯帮助有希望升学的学生升学,而不是致力于帮助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在于:(1)人才观念片面。单纯把能“升学”的学生视作人才,否认或者忽视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许多学生的个性、天赋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许多有用之才甚至会被埋没。
四、纠正区域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致因,一是教育总投入不足,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早已规定,教育投入要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全民族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不是经济水平高的地方文化水平高可以弥补的,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在文化教育上的“贫富差距”是十分巨大的,而且这一差距还在向更大方向发展。要使学校的教育水平在总体上有所提高,应该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木桶效应显示应该首先被增高的是最低的木板,而表现在教育上,则应该把更多的经费、更好的教师资源同差的学校倾斜,而不是使好的愈好,差的愈差。
(二)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尽快缩短城乡学校教育设施的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在改善教学条件和师资质量方面的投入,因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百万农村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载《反对本本主义》,2004。
2、闫康婵:《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思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3、侯耀先:《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及其对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3期。
作者简介:廖超波(1986.09-)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学历,单位:隆回县横板桥镇罗子团小学,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