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嘉禾妇儿医院 四川巴中 636600
腮腺是位于面颊两侧进耳垂处最大的涎液腺,易受各种原因影响导致炎症发生,常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一侧或单侧腮腺肿大。以感染性腮腺炎居多,可以分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细菌性腮腺炎以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挤压腮腺可见脓性液体,无传染性;相对而言,病毒性腮腺炎更为常见,一般受腮腺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也称为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但发病后机体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身不再发病,以小儿患者居多。
根据腮腺炎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①感染性腮腺炎:细菌感染,也称为化脓性腮腺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受患者自身机体素质影响较大;病毒感染,可由腮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引起,以腮腺病毒引发的流行性腮腺炎最为常见。②免疫性腮腺炎:受累及腺体的免疫性疾病影响而导致,如干燥综合征、米库利奇病等。③堵塞性腮腺炎:常与细菌性腮腺炎并发,由于涎腺结石或肿瘤导致的腮腺管及其分支阻塞,引发细菌感染所致。④病因未明性腮腺炎,目前仍有极少数腮腺炎不能找出明确病因,如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等,也可与服用某些药物相关。
经过数据统计,流行性腮腺炎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占比最大的腮腺炎,故而本文主要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各个方面进行讲述。
病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病毒性感染疾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腮腺病毒是属于副黏病毒科的一种核糖核酸(RNA)型病毒,仅以人体作为唯一自然宿主,受其单一血清型影响,一人一生一般仅可发病一次,极少出现重复感染现象。腮腺病毒受理化因素影响明显,不耐受高温、乙醇、甲醛环境,但可长时间存在于低温环境中。
流行病学: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且具有自限性,所有人群均易感,但以1-15岁儿童、青少年最为常见。在急性腮腺炎早期,即发病前2周内,腮腺病毒可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
发病机理:腮腺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开始在呼吸道局部粘膜上皮及脸部淋巴结中复制,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侵犯神经系统及腺体组织,引起腮腺炎及其他腺体、系统炎性疾病,如脑膜炎、睾丸炎(青春期男性)、胰腺炎等。流行性腮腺炎属于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阻塞、扩张、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提高血淀粉酶水平。
临床表现:流行性腮腺炎有非常明显潜伏期,一般为2-4周,平均3周,潜伏期无明显异常,但仍具有传染性;潜伏期后,患者出现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腮腺肿胀等,持续1-2周。
发热:患者一般无前驱症状,而出现急性发热、畏寒、头痛、咽痛、浑身疼痛等全身性症状以及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消化系统症状,热型可呈双峰型,甚至可高达39℃以上,常规情况下,温度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腮腺肿胀:一般于起病2-4小时开始出现腮腺肿大,且痛感逐渐明显,于1-3天达到高峰,其后逐渐消退,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外蔓延,边缘不清,呈单侧或双侧,以双侧居多;肿胀部位质韧,自觉痛感明显,在触碰、张口、言语、咀嚼时痛感加重,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量大多正常或呈不明显增加,淋巴细胞则相对增加明显,血清中可筛查到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血清及尿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且其活性程度与腮腺肿大程度呈正相关,一般可在发作后2w得到改善;患儿体液中可分离出腮腺病毒,如脑脊液、尿液、血液、唾液等。
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导致其他系统损害,如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等。
①脑膜炎:多发生于儿童患者,一般在腮腺肿痛前1周或发生腮腺肿痛后2周内出现,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且随病情加重可出现意识障碍,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
②胰腺炎:多发生于成年患者,一般在腮腺肿胀后1周内发生,以剧烈上腹疼痛、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部分也可出现腹泻或便秘,可在随后2-3天内自行减退。
③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男性,一般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发生,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高热、寒战、睾丸胀痛及明显触痛,可予其后3-5天消退,对生殖功能影响不大。
治疗:①对症治疗,对于头痛、腮腺肿痛严重患者,可予小剂量镇痛药治疗;对于合并睾丸胀痛者,使用材质绵软厚实棉花垫,用丁字带托起;对于发热严重,食欲较低患者,可进行静脉水分、电解质及能量的补充。②抗病毒治疗,可于发病早期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注射液,成年患者1g/d,儿童根据体重进行给药,15mg/kg,连续治疗5-7天。③并发症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合并脑膜炎患者,可使用地塞米松5-10mg/d进行治疗;对于青春期后患者,为预防睾丸炎发生,可提前应用己烯雌酚。
预防:①注射疫苗,可在小儿出生后12-15个月注射第一针麻风腮疫苗,其后在4-6岁期间注射第二针,避免受病毒感染而发病,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主要措施。②隔离,避免接触已感染患者;对已感染患者进行隔离,直至腮腺肿胀消除5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