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及其当代阐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及其当代阐释

刘文冉 李淑英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5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及改革问题主要来源于其实践论的转向,实践转向的核心其实质就是由知转向行的问题,但实践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实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或生活活动,围绕着精神实践或生活实践的哲学去展开的一种Action或Practical,然而要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转向的实质,就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围绕着现实人的活动出发,将自人类以来时间与空间中的点滴看作人类专研的对象,以人的视角和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剖析其实践转向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及其当代阐释展开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人的活动;现实意义

引言

马克思哲学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他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从哲学的基础层面———本体论意义———上展开的。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作为主客体之间、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辩证统一的基础,从而把哲学本体论从以往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怀疑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其独特的视角构建不同于以往哲学本体论的范式———以实践为导向的本体论。

1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份“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及其所具有的哲学内涵,表述了马克思所确立的新的哲学主题变迁的宣言。这样,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就成了联系主观和客观的中介和纽带。马克思就是依靠实践概念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统一起来,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实现了新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概念,远远超出传统本体论与认识论,开拓了前无古人的全新领域,确立了走向“人类社会实践生活”的哲学新主题。因此,关于实践的哲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哲学,而是关于人的历史活动的哲学,显露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实践转向”。

2实践转向的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道德观具体表现为“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内在把握中。这里的类存在物,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存在物”,尽管这一术语是从费尔巴哈那里借鉴来的,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赋予了人的社会性以及政治性的哲学认识。而这一哲学认识,这一对人的本性的探究是在实践中展示出来的,也就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来彰显人的德性基础。显然,马克思的类存在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在对劳动对象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的现实的类,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主体性、能动性,人类所特有的意蕴就是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按照人类自身的意志、愿望以及审美的规律在实践中予以实现从而体现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实践概念来阐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含义,就直接表明了马克思道德观的直接实践意义,形成了与在他之前的哲学家道德观的本质区别。他最终的目的不是要为人类制定或者探寻最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却把人在整个社会历史中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道德评价的最高对象,就像麦金太尔所理解的那样,伦理学决不是抽象的纯粹制定道德原则和标准的学问,而恰恰是让人们如何在现实的生活中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善的根源,并为这种善的生活培植自我的德性和内在品格。这种善的生活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来表达。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并不是超验的、先在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在他看来,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具体的、历史的。恩格斯也认为任何一个阶级甚至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并且它们在不断地破坏着道德。人类所具有的这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恰恰是实践的本质内涵,只有在这一意义上,对于实践的理解才是本真的、合理的,就是在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中,人类追寻自身的善。因此,马克思道德观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中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根基所追寻的人存在的价值依据以及人的价值本体和终极价值为最终目的的。

3理解马克思实践转向须坚持的现实路径

3.1坚持立足现实人的活动为始点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实践论转向,其实质上可立足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去理解。它是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物,人就是实践活动的操作者且是实物的体现。无论是从马克思哲学追求“人解放的道路”和途径,还是从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人出发几个方面均可表明,不应仅仅把人追求解放理解为一个认识和提高思想增强理性的过程,而是要从实践的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追求解放的道路和途径看成是一个历史运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抑或是一个总体意义上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这就须立足现实人的活动为始点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才能明确实践论转向的价值所在。

3.2不能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尽管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创了一种新的从实践出发诠释文本、认识世界和发现真理的科学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实践诠释学,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这是因为,马克思毕其一生的精力都花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上,尽管马克思深知改造世界比解释世界或认识世界更为重要,但从马克思一生中所撰写的著作来看,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认识世界的层面上,他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但尚未完成的《资本论》实质上就是在解释是资本什么,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布洛赫说的有一定道理,也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接近于“纯粹理性批判”,而“实践理性批判”还没有写出来。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马克思的墓碑上出现的恰恰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在于,尽管我做的主要工作停留于解释世界或认识世界的层面,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而现在“改革世界”的任务远未完成,无产阶级还需继续努力去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这句话实际上执行着马克思“遗嘱”的作用,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的重点在于改变世界(尽管认识世界是极为重要的前提)。因此,如果我们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既降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容易导致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化甚至唯心主义化,也不符合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基本精神——“解释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为此,要合理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关系,不能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结语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自觉地捕捉人类所面临和遭遇的新问题,不能积极地确立起新的哲学主题,它将无疑会成为一种失去听众的独语

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7.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8.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规律和机制研究”(17BKS139)的阶段性成果;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社会认知规范的研究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yjzx201933)的阶段性成果。辽宁省教育厅人文

社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思维和实践智慧 ”(LN2019J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