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张静静 喻华宾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愈演愈烈,高校电信诈骗现象层出不穷,对高校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危害,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典型案例、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剖析,以增强对电信诈骗的防范。


关键词:电信诈骗 成因 预防措施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务的行为。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之时,也有一系列的弊端。网络的虚拟性,全天性,开放性,全区域等特点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随之而生的网络诈骗行为愈演愈烈。

一、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盛行的原因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追责困难大

首先,网络诈骗设备成本低,大部分情况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具备实施诈骗的基本条件,犯罪分子用低廉的价格就可以购买修改网络域名、IP地址和相应的APP小程序,通过不定时修改网络域名或手机IP地址,增加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难度。其次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后承担法律后果低,追责困难大。一方面我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没有专门适用的法律,加上公安部门立案追责周期长,尤其是面对将服务器架设在国境周边或境外的诈骗团伙,追责困难大。

(二)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除公民的个人防范意识不强外,个人的信息还有可能会受到一些企业、单位、机构等团体的私自售卖,犯罪嫌疑人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社会催生数字经济的同时,也滋生了“数字犯罪”。比如个人在浏览淘宝、京东或者在手机页面浏览了股票、基金等信息,都会被大数据记录在案,成为app软件的经营者或者相关金融公司或者商品销售公司的意向客户(意向客户是指相对于普通用户购买商品意愿比较高的用户),公民的个人爱好兴趣、实名注册等信息被平台数据记录甚至被贩卖或泄露,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当相关信息被不法分子接触之后,不法分子就会根据获得相关个人信息,对将要实施诈骗的对象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在高校学生被诈骗的案例中,嫌疑人通过掌握了学生的个人信息、收货地址、电话银行卡等信息让学生深信不疑,一步步引诱学生进行转账。加上第三方机构管理有一定的漏洞,嫌疑人成功实施诈骗后为了快速转移赃款避免相关部门的追查,往往会将所得款项迅速拆分到不同银行的多张银行卡内进行取现。虽然我国早已实施银行卡实名制和手机卡实名制。但犯罪分子依然可以持有大量的非本人所有的银行卡、手机卡、甚至于使用非本人真实身份的身份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居民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使用管理中存在漏洞。

(三)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即将踏入的社会充满向往。由于学生一直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对于复杂多变的诈骗套路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加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未接收较为系统的防诈骗教育,大学生空余时间多,对新奇事务较为感兴趣,浏览网站、接收信息的时间相对长,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不强,好奇心的驱使等多种因素大大增强了高校学生被诈骗的几率。

(四)大学校园防诈骗宣传形式过于单一

高校防诈骗的宣传多是通过学校微信号平台定期推送防诈骗推文、举办防诈骗主题班会等途径进行宣传。少部分高校仍止步于利用宣传栏和文化墙宣传网络诈骗活动等传统宣传方式。宣传形式单一、文字表述过长的宣传方式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法律对自己意义不大或者没有关系。二是校园的普法宣传活动较为匮乏甚至没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学生在遭受诈骗后,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多的受害者选择沉默承担自己的亏损。大学生不懂得使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会助长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更多的诈骗分子采用不同的诈骗手段欺骗学生,另一方面,沉默不语,默默承受的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拒绝与家长老师沟通,进而产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加上在校学生无经济来源,又不敢跟父母开口,不排除学生为获取资金步入不法之路的可能。


二、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自身与其家庭共同防范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加强引导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锻炼学生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可通过在家观看防诈骗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通过现身说法,讲解身边的真实案例。二是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上当受骗的学生多是在家庭生活中不受父母重视。学生本人也要学会甄别各类信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内进行消费,遇到事情及时向家长、老师、警察求助,远离校园贷或其他各类网络贷款。一旦遭受诈骗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层面入手进行防范宣传

1.创新宣传载体,建立警校联动机制

针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现状,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比如每学期期初进行大学生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可邀请所在区域的公安人员、立法人员等进行教授,通过真实案例、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住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和手段。采用警校联动机制,学校与所在辖区的公安系统建立有效的警校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公安机关根据上报的案件向学校发布相关宣传警示文案,让学生从真实案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2.丰富宣传形式,加大高校宣传力度

校园宣传过程中,要把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宣传信息者转变为参与者,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到防诈骗宣传之中。通过举办校园防诈骗有奖征文比赛、举办如何预防诈骗主题的辩论赛、周末举办防诈骗案例分享会等。创新高校宣传方式,例如微信推文采用同学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甄嬛体”防诈骗文案;设计卡通漫画轻松诙谐宣传样式的板报等。同时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定期的班会主题课给学生灌输“有困难找老师”的意识,以便及时发现,防范于未然。

3.扩大宣传主体,采取家校合作模式

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向家长普及“电信诈骗”的有关知识。学校针对当前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制定适用学生的教育方案。鼓励学生自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并组织相关考试,考试成绩计入当年学科平时分。

(三)构建全社会防范电信诈骗体系

1.完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在立法方面,针对立法薄弱点,应加以完善和弥补,使公安部门在处理电信诈骗案件时有法可依。立法机关应结合现阶段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完善我国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体系,将电信诈骗独立立法量刑,针对其作案动机、造成的损失以及参与过得诈骗案件进行综合定罪、加大惩处力度,增强法律威慑力。

2.创新技术,提高追击效率

公安机关加强相关追踪技术的研发,投入先进技术进行信息追踪和案件调查,提高对诈骗的追击能力,研发创新多种类、多维度打击犯罪的手段,提高追击犯罪的效率。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诈骗实现社区警民联动,加大对可疑人员的排查,鼓励社区工作人员检举揭发诈骗犯罪分子,对于犯罪份子及时依法追责并对外做好宣传,做好法律的震慑预防作用。公安机关对于市场上随意更改网络域名、手机IP地址的小程序和APP对其用途进行预登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管控。利用大数据及时对网络电信诈骗进行数据更新,打击方式更新。

3.普及知识,完善信息保护

各个金融机构做好对客户的信息保护,向用户进行宣传、普及官方电话号码和网站。普及防诈骗的手段和方法,让用户注意甄别各类转账、汇款信息,通过正规途径或者官方网站进行财产交易。

4.完善体系,做好信息监管

信息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各平台对个人信息收集势在必行。信息监管部门从信息录入到后期信息账户销毁,从app收集私人信息权限到APP后期对私人信息的使用,从app平台到app居民信息相关责任人进行细化归类,建立自上而下全面监管体系,实现信息有人采、责任有人担、惩罚有依据,从而做到公民的个人信息采集规范,个人信息监管有力。



参考文献:

[1]董颖莉.电信诈骗案件现状趋势及治理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0(25):106-107.

[2]周涧青.浅谈高校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J].法制与社会,2020(22):124-125.

[3]史运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问题分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3(02):87-90.

[4]李玉婷.高校本科生“电信诈骗”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法制博苑,2020(12):179-180.



作者简介:

张静静(1991-), 广东科技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专职辅导员

喻华宾(1990-), 广东科技学院 ,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