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临床价值。方法: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预检、分诊、送入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时间指标,包括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急救时间等。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颤、心力衰竭等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总急救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9.09%,对照组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缩短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临床价值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典型和非典型特点,一般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突发性心绞痛,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出现严重、持续压迫性疼痛,休息后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肩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同时伴随出汗,严重时容易造成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症状一般表现为持续性颈部收缩,持续性心前区不适,上腹疼痛伴随恶心、呕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急救护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即分析常规急救护理和急救护理路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确诊;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主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患者;②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③肿瘤晚期患者;④器官衰竭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平均(61.42±4.0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5例,Ⅱ级9例,Ⅲ级10例。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平均(60.98±3.79)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8例。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全面了解患者具体情况、生命体征检查、时刻关注患者意识状态、帮助医师进行急救。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急诊护理团队,包括急救医生、护士长、主管护师及急诊科护士,小组成员开会分析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方法,结合既往经验及搜寻权威资料制定程序化护理路径方案。②到达急诊科10 min内。进病房后立即使患者保持平卧位,禁食并绝对静养。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氧流量控制为4~6 L/min,同时建立双静脉通道,一条通道保障抢救药物及时输入,另一条作为采血通道,进行常规抽血检查。连接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心率、呼吸、心律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情况,并准备好除颤仪、起搏器等设备。③到达急诊科20 min内。遵医嘱为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压正常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保护缺血心肌,若患者心前区疼痛剧烈肌肉注射吗啡或哌替啶。抽血送检,检查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等指标。诊断明确后立即予以抗凝治疗。④到达急诊科30 min内。为患者做溶栓治疗,预先告知家属溶栓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开始实施。严密监测心电变化,溶栓期间每隔30 min做一次心电图,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详细记录溶栓治疗全过程,包括时间、病情变化、方法等。⑤到达急诊科90 min内。若患者存在溶栓禁忌证或发作时间超过2 h时,在征求家属同意和签字后实施PCI术。患者手术同时,护理人员与家属详细沟通患者病情,安抚家属情绪,获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相关时间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总急救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9.09%,对照组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基于多种诱因导致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递增趋势,且急性发病情况下病情进展快、增加了患者的致残与致死风险。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急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尽早疏通闭塞血管,以挽救梗死的心肌组织。所以,治疗时间窗成为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为了争取时间窗,要求急诊在接受120急救电话后能够争分夺秒的开展患者接诊、转运、抢救工作。所以,实施专业的抢救护理流程直接决定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并影响患者机体康复状况。急诊护理路径从接诊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机体情况、病史并与急诊科室汇报、做好准备,争取了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做心电图,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抽血做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予以患者合理用药,准备转运期间相关抢救设备,提高了患者的转运安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以在提高患者抢救效率的基础上缩短急救时间及后续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加强措施:(1)设计急诊护理路径。对现有的急诊护理程序进行评估,再充分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特点、患者及家属需求,并结合本院急诊科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路径表》,对疾病的每个抢救环节都提前做好规定。患者入院后严格根据路径表要求落实各项抢救工作,构建一站式护理急救模式,并强化急诊科医护人员的45min抢救意识,把握救治时间窗,开放绿色通道,10min出心电图报告,20min出心梗3项报告。(2)完善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定期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其熟悉各个抢救环节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自我检查工作中的疏漏;强化设备仪器养护,规范化标准作业书;优化急诊交接工作,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绪、过度劳累等因素均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且疾病进展快、预后差,需积极救治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同时,争取最短时间内开展有效救治、抓紧时间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救治期间配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抢救效果,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雪理.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绿色通道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06):92-94.
[2]许丽丽.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8):105-107.
[3]唐莉,冯健兰,杨雨竹,陈文倩.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12):1830-1833.
[4]杨玲玲.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187-189.
[5]杨少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7(5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