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食物英语名称源流趣考——以“西冷牛排”“三明治”“烈焰阿拉斯加”等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3

西方食物英语名称源流趣考——以“西冷牛排”“三明治”“烈焰阿拉斯加”等为例

姜先行1,胡晓琼2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如今,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互鉴互享,但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有些西方食物的英语名称常引起我们的好奇、疑惑甚至误解,这是因为食物的命名与历史人物、战争、人类经济活动等有紧密关系。以西冷牛排、三明治、可颂面包、烈焰阿拉斯加、巴旦木、澳洲坚果、奇异果等部分西方食物为例,探寻它们英语名称的源流,以及这些名称背后的故事,以期让英语学习者和美食爱好者能品出它们的“味外之味”。

关键词:西方食物;英语名称;源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也在不停地交流与碰撞。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早已“随风潜入夜”。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中餐;另一方面,西餐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法式餐厅、意式餐厅在很多四星、五星酒店开了起来;可颂坊、比萨店、面包房更是随处可见。

我们在享用西餐的时候,对于一些食物的名称是否有过困惑呢?比如牛里脊肉就是Loin,怎么还有个Sirloin(西冷牛排)?Sandwich是地名,怎么成了可以吃的“三明治”?阿拉斯加是美国的一个州,为什么可以做成蛋糕烤了吃(Baked Alaska)? Croissant(新月面包/可颂面包)是怎么来的?Almond到底是“巴旦木”还是“扁桃仁”,或者是“美国大杏仁”?Macadamia明明是“澳洲坚果”,怎么成了“夏威夷坚果(Hawaii nut)”?奇异果(Kiwi fruit)本来就是中国的猕猴桃,怎么成了新西兰的特产?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本文将从历史人物、战争、人类活动等几个方面来寻找答案。当然,其中也不乏以讹传讹的情况。

一、食物名称与历史人物

有些食物的名称原来与历史人物有关,比如Sirloin(西冷/莎朗)和Sandwich(三明治)。

(一)Sirloin(西冷/莎朗)

Sirloin和loin指的都是动物两排里脊内的里脊肉。一般地说,牛、羊、猪肉最好吃的部位就是里脊肉,英文称之为“loin”。最适合做整块牛排的也是loin(腰肉)和rib(肋骨)两个部位。因此,在餐厅卖的牛排主要有四种:fillet steak(嫩牛柳牛排/菲力牛排)、rib-eye steak(肉眼牛排)、T-bone steak(T骨牛排)和sirloin steak(西冷/莎朗牛排)。

Sirloin(西冷)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亨利八世。相传亨利八世特别喜食牛肉,且最爱吃loin的部位。某日亨利八世吃到loin中的极品,随拔剑赐它为“武士”(sir),所以后来人们称牛肉中的极品为Sirloin。[1]

牛排要好吃,除了牛身上特定的部位外,熟成度也很关键。在高档餐厅,熟成度一般分为五级:Rare (一分熟)、Medium Rare(三分熟)、Medium(五分熟)、Medium Well(七分熟)以及Well-done(全熟)。据说好吃的牛排应该是“一刀切下去,血水流出来”,因此,很多西方人会选择五分熟的牛排,基本不会选“全熟”。在法国,有些高档餐厅的厨师甚至是拒绝做“全熟”牛排的。

(二)Sandwich(三明治)

三明治是快餐店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是西方很多人的日常早餐或工作午餐。一般是在两层面包里夹上荤素搭配的食物,肉类通常为烤牛肉(Roasted Beef)、火鸡(Turkey)、火腿(Ham)、金枪鱼(Tuna)等;蔬菜类常常为莴苣叶(Lettuce)、番茄(Tomato)、洋葱(Onion)、黄瓜(Cucumber)、青椒(Green Pepper)等。当然还有调味品,一般为蛋黄酱(Mayonnaise)、芥末酱(Mustard)、蜂蜜芥末酱(Honey Mustard)等。

三明治在18世纪以前是没有的,直到英国海军大臣三明治伯爵(the Fourth Earl of Sandwich)约翰·蒙塔古(John Montagu,1718-1792)的出现。英国的爵位名称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所以Sandwich本是一个英国城市的名字。蒙塔古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建设英国海军的功臣;另一方面,很多人也认为他是丢失美国殖民地的罪臣。三明治的发明则是因为蒙塔古好赌。据说在一次赌博中,他赌得连吃饭都不愿意下桌,就要求将肉片等食物夹在面包里送给他,这样就可以边吃边赌了。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说想吃三明治(Sandwich)伯爵手中这样的东西。久而久之,这种食物就被叫做三明治(sandwich)了,只是不像地名一样要大写了。[2]

二、食物名称与人类战争

有些食物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我们接受并加以利用就好。不过,还有一些食物的问世则是因为战争。

(一)Baked Alaska (烈焰阿拉斯加)

Baked Alaska(烈焰阿拉斯加)是一款蛋糕。特点是蛋糕做好后,会把最上面的蛋清霜再烧一下。以前是用点燃的朗姆酒在桌上表演,很有现场效果。现在一般是用喷枪来喷烧,以达到焦黄的效果,所以叫烈焰阿拉斯加(Baked Alaska)。

这款颇有人气的蛋糕是因为一场战争才有的。据史料记载,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沙俄被英法联军击败,损失惨重。阿拉斯加正好紧挨着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俄国害怕被英国夺走,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双方于1867年4月以720万美元成交。

为了纪念美国购买阿拉斯加领地这一历史事件,名厨查尔斯·伦霍费(Charles Ranhofer)发明了“烈焰阿拉斯加”(Baked Alaska)这款蛋糕。伦霍费183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厨师世家,他12岁就在巴黎开始了厨师生涯,是一个生于法国、受训于法国、后移民美国的厨师。伦霍费最终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知名大厨名誉的大厨,他不仅发明了烈焰阿拉斯加蛋糕,还参与创造了纽伯格龙虾,也是第一个把牛油果引入纽约的人。[3]

(二) Croissant(新月面包/可颂面包)

这是一种面食,有很多黄油,样子很蓬松,一般呈新月形或月牙形。法语中Croissant的意思也是“新月/半月”。在中国出售Croissant的店一般叫做“可颂坊”,“可颂”是Croissant的音译。

这种新型面包还要从1686年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战争说起。一天深夜,奥匈帝国的厨师在准备食物时听到地下有动静,怀疑是土耳其的部队在挖地道,便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上级。果不其然,得知了情报的奥匈帝国部队做好了准备,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为了表彰这些厨师的贡献,奥匈军队的将领让厨师们做一道新的食品以示纪念。于是,厨师们就取土耳其国旗上的半月图案,做成了这种半月形的面包,意思是要香香甜甜地吃掉土耳其!

后来,这种食品传到了法国,法国厨师改进并完善了制作方法,随后成了法国人早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之一,人们也一般认为“Croissant”是典型的法国食品。[2]

三、食物名称与经济活动

人类的各种活动把不同的物种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不同地方的人们有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本来,有些食物在原产国或地区是有自己的名称的,但这些食物在异国他乡茁壮生长,要么产量大增,要么被改良得更好,从而有了更为响亮的新名称,如源自西方的扁桃仁和澳洲坚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Almond(巴旦木/扁桃仁)

Almond是扁桃仁,又叫巴旦木,是一种坚果。巴旦木的名字起源于古代波斯(现在的伊朗),其波斯语为“Badam”,“巴旦木”的意思为扁桃。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该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扁桃树”,二是“扁桃仁”和“杏仁”。而我们从超市买的Almond包装上面常常写的是“美国大杏仁”,为什么呢?原来这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

18世纪以后,西班牙殖民者将巴旦木带入现今的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当地气候非常适合扁桃树的种植,加州一跃成为甜巴旦木的主要产区,也垄断了整个巴旦木市场。美国巴旦木的产量和出口量剧增。也因此,甜巴旦木有了新的名称:“美国大杏仁”。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发布声明,俗称的“美国大杏仁”应正式更名为“巴旦木”或者“扁桃仁”,用以区分杏仁与桃仁。[5]

(二)Macadamia (澳洲坚果)

这种结有硬壳种子的树种最初于19世纪初在澳大利亚被发现。名字来自19世纪苏格兰裔澳大利亚化学家Dr. John Macadam。当时的植物学家Ferdinand von Mueller为表达对他的尊敬,把这种树命名为澳洲坚果树(Macadamia integrifolia)。但当时的澳洲人认为这种树的果子可能有毒,所以主要是把这种树用作观赏的树,未进行大规模的种植。那“夏威夷果”(Hawaii nut)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还是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19世纪末,有人把澳洲坚果的种子带到了夏威夷。夏威夷的阳光和雨水正好适合这种高大果树的生长。很快,这种坚果就有了“夏威夷果”(Hawaii nut)这个新名字。如今,夏威夷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夏威夷果的最大种植基地,其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95%。[5]

不过,在澳大利亚,人们还是叫它“macadamia”。2001年本文第一作者第一次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也第一次吃到了这种坚果,直到今天仍清楚地记得本地人就是用“macadamia”这个词给我们介绍这种坚果的。

(三)Kiwi Fruit(奇异果)

“奇异果”的真正原产国其实是中国,它是猕猴桃的一个人工选育品种。但现在说到“奇异果”,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新西兰的特产。所以,笔者也将“奇异果”放在这里溯源。

Kiwi Fruit这一新名称也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猕猴桃原产自中国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本来是一种野果,因山中的猕猴爱吃而得名。上个世纪初,一位名叫玛丽·伊莎贝尔·芙拉泽的新西兰女老师从宜昌把它带回国。起初新西兰人称它为宜昌醋栗,但在市场遇冷。后来有水果商建议采用新西兰特有的 Kiwi(奇异鸟)来命名该水果,还能让人联想到它的产地新西兰。就这样,中国的猕猴桃变成了新西兰的Kiwi Fruit(奇异果),听上去好像是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水果了。而事实上,猕猴桃很早就被中国人提及。唐代诗人岑参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诗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有这样的描述:“酸、甘、寒、无毒……止渴, 解烦热,下淋石,调中下气。”[6]

猕猴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河南和西北等地区,夏秋成熟。遗憾的是,猕猴桃的品质与价格都没法和产自新西兰的“奇异果”相提并论了,现在中国的猕猴桃研究者还得向新西兰的同行取经。本文的两位作者正好都是宜昌人,每每看到和品尝“奇异果”的时候,就想起了原产于家乡的猕猴桃,也就多了些许感慨。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名称是语言的一部分。食物名称看似只是食物的符号而已,其实不然。很多名称都是有来历,有故事,有文化的,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段历史,以及人类活动的很好途径与窗口。与此同时,它也是我们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一块敲门砖。一旦了解了食物名称背后的故事,无论是英语老师,英语学习者,还是美食爱好者,当再次面对这些“有故事”的食物名称、品尝这些美食的时候,便会格外品出它们的“味外之味”来。



注释:

  1. 洪久贤主编:《世界饮食与文化》,台湾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2] 孙三兴:《西餐的学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3] 保罗·弗里德曼(美):《食物—味道的历史》,董舒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4] 霍恩比(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正文编译:李北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林江:《食物简史:浓缩在100种食物里的人类简史》,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6] 伯约:《猕猴桃是怎么变成奇异果的》,《经典文摘》,2019年第11期。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中西文化对比赏析》课程思政建设项目(SDKCSZ202015)。

作者简介:姜先行(1962-),女,湖北宜昌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胡晓琼(1965-),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生态语言学、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