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丰泰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一直都是必修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选择中外戏剧经典作为高中生的学习内容,是各版教材的共识。当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要将核心素养贯穿到学科教学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如何完成教学方法的转变,充分挖掘戏剧教学的方式方法,让戏剧教学回到它应有的地位,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相关依据及方式方法,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字: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情境,戏剧教学
戏剧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来叙事的一种舞台表演。它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兼有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等特征。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版教材都曾收录中外戏剧名篇作为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戏剧教学因教材限制、教法陈旧、考纲导向、课堂时空局限等问题,多是开展文本分析教学,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剧情梳理、品味语言、总结思想等角度展开教学。更有甚者,仅仅把戏剧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补充,完全照搬小说教学的一些模式来开展教学。
目前,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反映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改革逐步确定并构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此背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戏剧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应该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
一、核心素养下的戏剧教学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情境文学艺术形式,在寻求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其他文学体裁不可比拟的优势。
1.戏剧的情境性与语言的建构运用
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人类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工具。人类习得语言需要丰富的语言实践。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采用多种形式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它能较为“真实”地还原语言使用的情境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不仅是戏剧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戏剧文学性的重要体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通过学习鉴赏戏剧语言,感受戏剧的魅力,既能帮助学生习得语言,也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戏剧课堂应是在预设的情境中完成语言积累及运用的生态性课堂。
2.戏剧的创造性与思维的发展提升
戏剧在文学层面上的表现形式是作为编排、演出依据的剧本。据此,戏剧进入语文课程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阅读鉴赏。通过文本分析等深入理解经典戏剧作品的内涵。(2)演出实践。不论是尊重原著的编排演出,还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改编,让学生切身地了解戏剧创作过程中实践性与创新性。(3)尝试创作。尽管从考试或实践层面来说,戏剧创作并非必要,但有益地尝试能够帮助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独创性等思想品质的形成。
3.戏剧的艺术性与审美鉴赏创造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在单元导读中就明确提到了通过相关戏剧作品的学习。该单元选取《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部经典悲剧,从内容层面上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悲剧意蕴,关注社会人生;而从审美层面来说,旨在指导学生以此为起点,认识悲剧用调动观众的悲愤与崇敬之情,以期达到情感净化、提升情操的目的[2],从而初步了解悲剧的美学意义。设置戏剧单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审美鉴赏创造的活动,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与感受。
4.戏剧的差异性与文化传承理解
关于戏剧的起源,目前依旧存在着多种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中西方戏剧的历史都源远流长。不同地域的文化心理也在戏剧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同为悲剧性的人物,窦娥死后借由其父亲得以沉冤昭雪,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也算是一种圆满;而哈姆雷特愿望落空,被人陷害而死,只留下了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二者结局为何不同?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中西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别、悲剧文化心理的差异、社会哲学根基的不同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源流,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从而获得文化身份上的认同。
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戏剧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相对接触较少的一种文学体裁。但因戏剧中的叙事性及其表演形式等,学生对戏剧的兴趣颇为浓厚。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基本特征如何?如何欣赏戏剧?如何把握戏剧中的冲突、情节、人物、语言等?这些问题依然需要引入文学常识及基本的阅读鉴赏方法来完成。所以,笔者并不赞同在戏剧教学中完全抛弃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相反,恰当的文本分析,在初识戏剧的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研读戏剧文本、欣赏戏剧演出、评价戏剧艺术创造等。本文所谈到的可行性策略,将尝试以传统文本教学方法为基础,探讨核心素养框架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戏剧教学:
1.以戏剧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活动
2017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主题式阅读、比较式阅读、专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1]。用“开眼看世界”的原则,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方法论,避免单篇作品“管中窥豹”带来的局限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入“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的概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戏剧教学也应充分用好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挖掘戏剧作品丰富的意蕴和内涵,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艺术风格。
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完成全剧的阅读,因为统编版必修下册教材中仅选取全剧的第三折。在此基础上可以设置两个层面的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引入关于《窦娥冤》剧本解读、人物形象分析、唱词分析等相关文章,组成作品主题阅读。但要注意为学生设置主题阅读任务,比如:你如何看待窦娥命运的悲剧?有人认为窦娥最终经由父亲窦天章沉冤昭雪,此剧不应纳入悲剧范围,你怎么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的评论性文章,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的深刻内涵。
第二层次,可选取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将《窦娥冤》与《桃花扇》、《雷峰塔》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主题、人物、情节、冲突等方面来比较它们的异同,分析古典戏剧中悲情女主角的抗争精神,探究中国悲剧文化心理。
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结合学生的水平设计主题,同时依据主题来挑选阅读文章或著作。
2.以文本为抓手的戏剧实践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戏剧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性强这一优势,帮助学生营造相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目前教学中的戏剧实践活动相对单一,编排课本剧已然成为了中学戏剧教学中唯一的实践活动。很多老师盲目地下达一个课本剧编排任务,而并不参与学生的编排过程,以致很多演绎是有悖原著的。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还有可能会让学生亵渎原著。所以,在充分利用戏剧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妨把活动重点前移至剧本研读阶段。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演绎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经典戏剧被多次演绎,而这也许可以成为戏剧实践活动的起点。在充分把握戏剧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收听或收看戏剧相关影视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影视演绎的异同,同时尝试用影评、剧评的方式记录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让学生在观看相关影像资料之前,小组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人物,撰写人物小传或人物分析,对照影视作品中的演绎,修正人物特写分析,并以此作为编排演出的指导方案。
将活动重点前移至剧本准备阶段,将阅读鉴赏、合作探究、创新写作等一系列实践整合起来,将比单纯依照原剧本的排演更能吸引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通过听、评、读、写、看的相关活动,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情境、多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3.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跨学科教学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体系中,戏剧教学常常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不仅有考试导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戏剧有被割裂的现象存在。戏剧文本被放置在语文课程中,而对于戏剧的编排演出没有相应的课程,仅仅在音乐课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歌剧、音乐剧赏析的相关内容。而英美等国家已经将戏剧教学课程化,英国艾思特大学的约翰.桑姆斯教授认为“戏剧的练习不但应符合实际年龄学童的需要,更能够落实融入各科的教学。凡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就宜打破藩篱。”[3]那么,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戏剧也是尝试跨学科整合开展教学的一个抓手。
跨学科教学,要求能走出本学科,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并完成创新性的整合。就戏剧而言,除了文学领域,还涉及到人文风俗、天文地理、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那么,可以借助各学科的相关资源,开展课题性学习。如《雷雨》一剧,联合历史学,探究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联合社会学、心理学,探讨雷雨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性与局限性等等。
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宜对高中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思想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的萌发。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摆正戏剧教学的位置,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度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用以指导戏剧教学,以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来看待中学语文戏剧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张晓华.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99.
[4]鲍开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戏剧单元内容及教学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
[5]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
[6]孙亦平,胡锦章.高中戏剧教学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