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 甘肃金昌 737100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建筑行业必须积极完善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建筑物使用舒适度,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当做好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对抗自然灾害,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 ;控制要点
引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不但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当重视抗震设计,尽可能地缓解地震发生时,纵波对房屋结构的能量冲击。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在进行房屋抗震设计时,应当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运用结构布局,选用特殊型建筑材料,降低地震灾害对房屋结构的损害。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增加抗震冗余度
要想切实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进行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构建完整的抗震结构体系,创建科学的抗震系统,并加强各个抗震部件的合作,提升建筑框架稳定性。通常建筑结构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通过长时间的研究表明,在经历级数较大的地震后,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余震,如果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只进行了基本抗震设计,设置了一道防线,那么在发生余震时,很有可能会对建筑物进行二次破坏,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发生倒塌的概率。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安排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增加抗震冗余度。
1.2确定构件间的紧密连接,提升建筑结构的承载效果
建筑结构设计要保证整体的竖向刚度,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性和牢固性,能够增强地基稳定性,有效地抵抗地震对建筑结构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在进行实际设计作业时,还要重视建筑结构的细节处理,保障各个构件间的紧密连接,让构件能够充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满足地震时建筑结构的延性需求,达到实际的抗震效果。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未能明确认识抗震设计的实际意义
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险,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到抗震结构设计,有效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效果。但是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未能充分认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对抗震结构设计工作做的并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效果。
2.2抗震效果无法得到有效验证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设计的验证方式有三种,分别为抗震结构模式试验,地震反应检测试验以及建筑地震灾害的研究试验。但是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大大增加了抗震结构设计的难度。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物施工中,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后无法对抗震效果进行试验检测,为了能够了解抗震效果,只能采取抗震结构模式试验的方式,这与实际的建筑物抗震效果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再者,地震监测设备较为落后,根本无法进行实时地震监测,获取的数据也并不完整,导致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设计无法有效进行。
2.3 适用性问题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考虑到抗震设计对建筑工程整体的适用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和施工细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施工现场多方因素对抗震效果的影响,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抗震性能。若是现场勘察做的不到位,会导致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与施工需求不符,抗震设计施工变成无用操作,严重情况下,还会因施工不当或设计不清晰导致工程施工返工,大大增加了施工中的不必要成本损耗,延缓工程施工周期,由此可见,一旦工程抗震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存在问题,会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2.4 抗震意识有待提高
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抗震意识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中之重,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情况而言,设计人员抗震意识不足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建设方及设计人员为了提高建筑外观整体美观度,忽视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相关设计者应当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抗震意识,结合施工区域地形地貌,做好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坚持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主,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
3、提升抗震设计相关策略
3.1关注建筑基础
做好建筑基础设计是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地基隔震设计,就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来看,进行地基隔震设计时,通常会选用沥青为基础施工原料,将其铺设在地基和土层之间,从而形成有效的缓冲层,在发生地震时,地基隔震层能够大幅度降低振动频率,减少建筑结构的碰撞,同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尽可能的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其次,还要做好层间隔震设计工作,以便能从根本上降低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冲击,提升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在进行层间隔震时,设计人员要着眼于原始结构位置,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后要做好悬挂隔震设计,所谓悬挂隔震设计,指的就是利用悬挂的方式,将建筑物的结构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减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减轻结构间的碰撞。
3.2明确抗震等级标准,优化构件设计
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相关人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抗震等级标准,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气候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抗震结构。以便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首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相关人员要明确各种建筑使用功能的区别,针对不同使用需求确定其抗震等级强度,使各种类型的建筑结构都能达到其相应的抗震等级要求。其次,由于建筑外观的抗震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外观的抗震强度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要综合评定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合理配置建筑构件,综合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长时间的研究表明,要想切实提升建筑外观的抗震强度,就要保证结构设计的对称性,尽可能的降低了房屋侧向刚度对房屋抗震性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最后,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相关人员还要适当增加防震缝的设计,结合实际使用需求配置相应的防震单元,降低抗侧力对建筑物实用性能的影响。为了使防震缝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施工前,相关人员要进行准确的计算,从而提升防震缝的可行性。
3.3完善悬挂隔震规划
进行实际的抗震设计环节中,可以合理应用悬挂隔震规划的方式,让满足建筑整体需求的核心构件以悬挂的方式来完成建筑施工,这能够有效的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效率,减少地震对核心构建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构件的整体使用寿命。这种悬挂隔震规划设计主要是在混凝土钢结构的建筑施工中应用,多数的混凝土钢结构建筑都分为主区域框架和子区域框架两部分,子框架结构直接搭设在主框架之上,而悬挂隔震规划,主要是利用吊杆、索链等连接物来悬挂子框架,避免地震发生对框架造成直接损害,减少地震能量对核心构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出悬挂隔震规划的作用,增加实际抗震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施工人员必须明确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遵循抗震结构设计基本原则,针对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4):258.
[2]李金果,李伟建.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9(12):35.
[3]马玲.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建材与装饰,2019(36):74–76.
[4]余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9(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