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冲动行为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12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传统护理,比较两组冲动行为发生率、心理量表评分差异等。结果:研究组冲动行为发生率4.91%,对照组冲动行为发生率11.47%,两组MOAS、CGI、HAMD、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在我国临床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干预;冲动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在我国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在发病后存在较为严重的躁狂症状,同时交替发作抑郁,使得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较单纯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几率更高,早期我国临床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率较高,患者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质量[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出现冲动行为,尤其在躁狂发作情况下,患者的自残、自杀行为发生率增加,对患者的生命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除进行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其日常行为、心理情况进行监控与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监控,减少患者出现冲动行为的几率,降低冲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本文对所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观察该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9年1-12月12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61例/组。研究组男29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50.29±13.71)岁,病程5~11年,平均病程(8.35±2.65)年。对照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49.62±13.38)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63±4.37)年。患者均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确诊,通过躁狂量表、抑郁量表、外显冲动行为量表评价阳性。排除患者具有严重躯体疾病、其他精神类疾病、意识丧失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均由家属签署同意书配合治疗,未见中途因其他疾病死亡、脱离实验等情况,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传统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护患关系建立、支持性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社会支持。
护患关系建立: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床旁陪伴,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简要的自我介绍,降低患者的陌生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积极主诉感受。
支持性心理干预:首先对患者给予支持态度,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患者发病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压力,会增加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鼓励患者描述自身感受,耐心倾听患者并表示理解,支持患者的积极行为,及时制止患者的消极行为,鼓励患者向医生求助。
健康教育:利用方法知识宣传册、床旁宣讲、定期讲座、互动科学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学会评价自身情绪状态,帮助患者减少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患者的精神压力除来源于疾病外,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积极、正向的反馈,才能降低患者的情绪压力,避免患者由于压力出现冲动行为,同时提高患者对社会的正向反馈,利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冲动行为发生率=自杀+自残+伤害他人+其他/总数*100%。对比两组治疗后MOAS、CGI、HAMD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处理数据,等均数±标准差(x±s),t检验,等率(%),χ2检验,P<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冲动行为发生率4.91%,对照组冲动行为发生率11.47%,两组MOAS、CGI、HAMD、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MOAS、CGI、HAMD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x±s)[n(分)]
组别 | 例数 | MOAS评分 | CGI评分 | HAMD评分 | 护理满意度 |
研究组 | 61 | 0.38±0.09 | 1.44±0.52 | 19.63±1.29 | 8.62±0.55 |
对照组 | 61 | 0.92±0.21 | 5.62±0.58 | 21.37±2.04 | 6.37±1.02 |
t | - | 11.6261 | 10.2868 | 11.5264 | 11.2838 |
P | -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3 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发病时存在躁狂、轻躁狂、抑郁的交替发作,属于心境障碍类疾病。我国临床的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存在较长时间的躁狂或较长时间的抑郁,均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患者出现自杀、自残等高危行为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家庭生活[2]。双相情感障碍障碍患者在发病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思维、行为障碍,也会增加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发病因素较多,患者患病后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复发率、致死率也相对较高,从整体上增加了双向情感障碍的临床风险,临床多采取电休克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冲动行为进行抑制,但对患者的心理创伤性较强,同时电休克治疗无法阻断患者出现冲动性行为的发生,患者对电休克治疗的认可、接受程度也相对较差[3]。药物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对减轻患者症状,减少患者发病有较好的作用。但单纯治疗措施均无法完全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率,需要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在治疗措施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疾病干预,减轻患者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导致的情绪压力,避免患者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问题出现。心理护理干预是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作为核心内容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4]。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压力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干预与反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的提高,达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作用。同时心理护理还能够帮助临床与患者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关系,对改善患者的护理依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对所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到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得到显著下降,研究组冲动行为发生率4.91%,对照组冲动行为发生率11.47%,同时对患者的MOAS、CGI、HAMD、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的MOAS、CGI、HAMD指标得到有效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吕焯莹,黎玉娟,陈晓欣.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05):1203-1205.
[2]付玉花,涂小芳,孔春梅,钟玉华.基于中医情志的心理护理在女性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14):2246-2248.
[3]冯明媚,郑素芬,阮春燕,吴惠玉.小组团体心理护理对改善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3):147-149.
[4]罗伟连,张程赪.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