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价值、寻支持、促课程——教师在微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及支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31
/ 2

研价值、寻支持、促课程——教师在微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及支持

胡小双

浙江省诸暨市城东幼儿园 311800


【摘要】

课程是师幼共建项目,是引发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载体,是幼儿自主而连续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对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并坚持儿童中心、重视儿童经验、追随儿童脚步,为儿童搭建支架,使课程的实施更有趣、更有意义。同时,通过对儿童与课程的研究,还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了更多贴近真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课程 儿童本位 教师支持

什么是课程?在欧美,课程是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中所发生的所有与幼儿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情——幼儿自身发生的。在我国,课程是幼儿园有准备的环境中发生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总和——教师设计的。

课程是生长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幼儿园课程分三种:宏大课程、中型课程、微型课程。宏大课程则是以教师为本,其中包括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而微型课程是小而灵活的,以儿童为本,由儿童触发,教师推进,师幼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本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状分析,教师的思考以及相应的支持为主要内容,旨在以幼儿为中心,在微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发展作重点阐述。

一、老师认为VS孩子希望——儿童本位和教师本位的现状分析。

1.老师认为——成人的儿童视角。

成人的儿童视角属成人本位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很多时候教师打着幼儿为中心的口号,但在后续的实施和推进中早已脱离了幼儿的问题,用“生成”的新瓶装了“分科教学”的旧酒,结果往往是幼儿兴趣不持续,从一开始的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应付。

此类活动则以教师为本,从教师的角度预设活动:1.主题中教师越过幼儿兴趣的强制性设计较多,看似顺着孩子的兴趣,其实都是教师预先设想好的,孩子只是做了填空题,把教师预先设计的框架填满;2.教师的微课程PCK和教育学知识相对不足,整个活动中没有给孩子关于枇杷的更多科学知识;3.缺少幼儿兴趣为中心的知识体系,虽然整个活动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开始的,但是活动开始后组织形式比较零散,缺少一条知识体系。

从儿童的角度分析:1.幼儿的兴趣主线不清晰,有过多的教师影响痕迹;2.幼儿的记录、反馈较少;3.幼儿的问题困境没有。

2.孩子希望——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孩子虽小,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究欲望。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当孩子的需求被认可,被开放的环境所驱动时,孩子更爱探究了,笑脸多了,更自主了,幼儿成为了一日生活的主人。在此类课程中教师完全遵循孩子的兴趣点,以儿童为本为,一路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做任何的干预、知识支持以及经验的提升,而孩子的兴趣持续性并不长,以至于后来课程不了了之,孩子在此课程中的收获少之又少。现在很多老师都以孩子本位,放任自流,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发现,自己去解决问题,完全放手成为以个“甩手掌柜”。其实我们提倡得教育以儿童为本为,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跟高的要求。

二、孩子在前,教师在后——以儿童为中心加上教师的价值判断和支持促课程。

我们反思了我们的课程观,发现微课程是自然而然的、是流淌的、是慢生活的,不仅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强化教师的支持,关注儿童未来的发展。

我们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追随儿童的,有弹性的,有留白的;课程的目标,是儿童可持续性的,教师有专业性发展的,课程结构有弹性的,课程文华具有生态的;课程内容则是生活化、游戏化、弹性化、创升化;最后的课程评价是关注儿童未来发展的。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程价值和教师所给与孩子的支持。

三、因为课程,我们收获

课程中教师立足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儿童,给于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回应,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孩子都投入热情,体验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难发现,判断和支持可以发生在课程实践的每一个进程中,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顺”、“引”、“助”。

顺”即顺应孩子的活动。初期的判断可以帮助教师明晰学习的主题:幼儿的言行表现出对该学习对象的兴趣如何?这个兴趣强烈而持久吗?它有进一步生长的可能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空间与时间。

《指南》和《纲要》强调,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导向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其中反复强调并提醒着我们“对儿童天性的认识、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态度、对童年意义的看法"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核心所在。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性的主题或知识。实际上,伴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开展,判断时刻发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判断,帮助教师看到深度学习生发的契机,看到儿童可能获得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的支持和判断行为如影随形。只不过,支持会因为儿童的年龄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行动方式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在课程里,判断是课程出发的前提,支持是课程行进的动力。价值判断与支持一直与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编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教育部,2012.10

[2]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游戏故事》[E].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1

[3]邵爱红.辨认与支持,促课程生长[J].幼儿教育,2018(5).

[4]宁征.《幼儿园开放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故事》[W].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