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临床合理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临床合理用药

李培林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中医医院 湖北监利 433300

摘要:目的对80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结果: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服用频率最高。主要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结论: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后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且反应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关键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临床合理用药

引言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及延缓并发症的关键,口服药治疗是药物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typediabetesmellitus,TDM)病人常合并代谢综合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临床表现,针对T2DM应采取综合性管理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为了达到综合管理的目标,TDM病人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以达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延缓并发症等目的,药物服用频次及方法复杂多样,影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进而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报道,病人服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剂型和用药方式越复杂,用药持续时间越久,其用药依从性越差,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大大增加,最终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80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男45例,女35例,年龄30~80(49.3±2.3)岁,病程5个月~12(8.05±1.32)年。

1.2方法

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临床合理用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发不良反应药物类型,表1。

60b6f5440aa86_html_397cebb50c9f1460.png

2.2不良反应多见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表2。

60b6f5440aa86_html_7cdc0d39aa09cbb5.png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有多种,所以,需要加强药物的监管,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用药规范性、合理性,较少药物滥用,,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程序。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群体中占比可达90%,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外周组织储存、吸收葡萄糖的功能下降,胰岛素作用受限,且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需经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产生、分泌。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关键为强化血糖控制。初诊行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能有效抑制葡萄糖毒性作用,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其后仍需依托降糖药物,改善预后。格列美脲属于新型磺酰脲类长效降糖药,具备独特的胰内/胰外双重药理作用,可通过刺激胰岛功能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急性降糖作用,同时使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有效代谢。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所引起,多数是由环境、饮食、遗传等因素作用导致,以糖代谢乱而引起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是机体内部的血糖水平发生失衡,目前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患者本身先天禀赋不足,再加上饮食不节制,情志易怒失调,暴饮暴食等极易导致脾胃及胰腺脏器功能受损,胰腺因得不到脾正常输送的水谷精微物质营供给,胰腺功能渐渐衰弱随之减退,造成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

其中药物的分析:(1)胰岛素促泌剂:临床药师多次向病人强调低血糖的症状,要求病人规律进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并向病人介绍了二甲双胍肠溶片的服药时间不同于二甲双胍片(前者为餐前,后者为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并提醒病人长期使用时,应区分这两种剂型;治疗过程中,监测病人是否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分析:胰岛功能试验提示胰岛功能尚可,空腹为1.83μg/L(1.10~5.00μg/L),高峰在1h末3.79μg/L(2.10~10.00μg/L),故选用胰岛素促泌剂是有效的。考虑到病人曾经使用格列吡嗪(t1/2为2~4h),且因严重低血糖抢救,故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会诊后,在入院停药第3天开始给病人使用小剂量短效促泌剂瑞格列奈(t1/2为1h),安全性较高。(2)双胍类。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降糖作用可持续8 h。二甲双胍通过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降低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及糖原异生,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等达到降糖效果,但是目前尚无大型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大量数据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降低体质量指数、降血压及减轻2型糖尿病的高凝状态、降低CV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等。二双胍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腹痛)和维生素B12缺乏。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应考虑维生素B12的常规检测。另外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虽极为罕见,但应引起足够重视,肾功能受损是乳酸性酸中毒的重要危险因素,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谨慎服用二甲双胍。(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刷状缘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和胰腺α-淀粉酶,延缓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其代表药物为阿卡波糖。阿卡波糖是目前国内唯一被认可用于IGT的口服降糖药,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已批准阿卡波糖用于治疗IGT餐后高血糖。预防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研究(thestudytoprevent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STOP-NIDDM)表明,阿卡波糖能将IGT人群向糖尿病转化危险性降低25%,且能显著降低IGT人群发生冠心病及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对比分析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异常的疗效发现,二者均能够降低血糖,但阿卡波糖降餐后血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较二甲双胍更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阿卡波糖同样有胃肠道不良反应,故功能不佳者慎用。(4)中津力达颗粒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以治脾为主,恢复水谷津液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不平衡状态,从而改善胰腺功能,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现代西医学认为血糖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由于早期胰岛素释放分泌不足,导致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随之餐后血糖相应持续升高,致使机体出现因血糖升高而引起的各种疾病。那格列奈为苯丙氨酸衍物,是早期改善胰岛素分泌的显效促进剂,从而可以改善胰岛细胞受损状态,增强其发挥的作用。达格列净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活性,阻断肾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葡萄糖从尿液中排泄,达到降糖目的。研究显示,SGLT-2抑制药能通过尿糖排出,增加机体热量消耗,减轻体重,还能通过促进尿钠排泄和渗透性利尿,降低心肌负荷,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以及降低血脂、血压等作用,有效改善促进心血管危险生成的因素,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控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脂与胰岛β细胞水平,且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率,值得临床参考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糖尿病合并肾病后怎么选用口服降糖药[J].人人健康,2019(23):34.

[2]金贤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含有ATPIF1的药物组合物[P].CN110536692A,2019-12-03.

[3]董悦生,孙文龙,张博崴,李夏,修志龙.预防或治疗前驱糖尿病的药物和药物组合物[P].CN107468681B,2019-11-19.



李培林(1964,9-)男,汉,湖北江陵,大专,主管中药师,中葯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