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小明(化名)是省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缺少学习动力,于2018年入学不久便申请退学。笔者重中之重的教育帮扶措施是,针对小明的实际情况,给他指出读书脱贫、读书成长的道理,并做好心理疏导和"朋辈互助”工作,挖掘其优势与潜能,让他及时看到学习所能产生的效益与希望,增强他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同时,提供经济与心理助学帮扶,认真指导他申请助学金,为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与平台。小明经两年多的教育帮扶已顺利完成学业,生活贫困状况已有较大改善。
关键词:省级精准扶贫学生;教育帮扶;个案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是贫困生最多的群体。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大学招生数逐年增加,为更多贫困生提供进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但是,由于贫困生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入学录取成绩分数较低,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
回顾以往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助政策、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对群体研究较多,而对个案研究较少。个案方法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强调提供一套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的服务,目标是管理案主处境和提供支持[1]。
一、个案简介
小明是单亲家庭的独子。其父亲60岁,双目失明,奶奶80多岁。家里三代同堂,三个人相依为命,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8年9月,小明入学三个月,便向辅导员提出退学的申请。
主动接案,建立良好关系
笔者主动接案,主动接近案主(贫困生),亲近他而不是嫌弃他,尊重他而不是藐视他。通过运用同理心,非批判,积极倾听等会谈技巧初步了解小明退学的原因,接着与小明分析退学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拉近与小明的心理距离,获得小明的信任,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收集资料,明确教育帮扶的需求
通过与小明的进一步交谈,收集资料,了解他生理、心理、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做出过哪些努力。然后从家长和同学中收集相关资料,与小明一起探讨他的需求和问题,评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使教育帮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个案分析
(一)小明想退学的原因
1.家庭经济负担重
小明想退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负担太重。因为家庭没有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国家给予的贫困家庭补贴,父亲没有挣钱的能力。于是他想退学,去打工挣钱,供养他的奶奶和父亲。小明是后辈,承担着前辈两代老人的抚养义务,他一个人要照顾两个老人,身上的家庭担子很重,心理压力颇大。
2.学习动力和信心不强
小明认为他所学的专业对他没有多大用处,将来难以凭此获得满意的工作和收入,因而缺少学习动力,整个人变得无心向学。此外,他的文化基础差,入学的第一学期,由于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入读的专业不感兴趣,所以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进而导致学习信心不强。
3.与同学缺乏心理沟通
小明个子矮小、身形瘦弱,性格内向、自卑,情绪常常容易陷入低落。他感觉班上的同学都远离他而且对他存在不好的看法,因此常常独来独往。作为贫困生,他自卑,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不主动与同学交往。诚然他的内心深处是想与同学交流的,是希望得到同学认可的。
小明身上的闪光点
1.家庭责任感。他常和辅导员说,他感觉自己很没用。显然,他想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但又感到无能为力。这种心理矛盾说明他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2.孝心。他说,奶奶这么大年纪,还干农活,担心万一出事,他该怎么办?他认识到他有奉养奶奶和父亲的义务,有孝心。
3.自立意识。作为家里唯一具有独立生活的青壮年,有“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自立意识,他提出退学,想去打工赚钱,靠自食其力来改变家庭贫穷的状况。
三、教育帮扶措施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认为不能简单的直接帮受助者解决问题,而是要协助受助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实现助人自助。而个案研究是以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本着利他的原则,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群体解决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2]。
作为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以生为本,贯彻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关注贫困生个体,注重个别化,并能整合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现有的资源,利用个案研究方法对贫困生进行教育管理,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3]。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小明主要问题是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卑导致不愿与人交往,因此产生退学的念头。对小明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帮扶服务,是重中之重的教育帮扶措施。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是贫困生坚持读书、不退学的精神支柱。为了增强小明的学习动力,首先,本人从他家庭脱贫上给他分析。通过讲解“一人读书,全家脱贫”的道理和实例,使他认识到目前好好读完大学,顺利就业,才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使他懂得,自己若想要有能力“当家”、尽孝心,必须用功读书去学好专业本领,因而更不应该退学。其次,从他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上进行分析,然后请他做比较,你现在去打工好还是完成学业之后再去更好?一般而言,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专业知识技术的人和没有专业知识技术的人,往往前者工资收入比后者大。笔者向他不断强调以期让他懂得,大学毕业后,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会具备更多的就业条件和机会,可以从事更好的职业,而且有利于他自身成长和发展。
(二)提升学习自信心
为了增强小明的学习自信心,首先,笔者着重让小明发挥他学习上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小明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这是他学习上的优势。于是,笔者设法为他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在班上发挥这一优势。例如,让小明多参与班团组织的PPT的制作活动,展现自己在团队活动中的价值,使他的优势在团队中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从而增强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果不其然,小明在计算机学习上的优势令他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于是,他认识到,自己文化基础差,但自己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学习上下功夫,也是可以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由于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所以他不想退学了。
其次,使他不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20世纪3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通过“近景”、“中景”、“远景”,使后进生不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看到自己前进的希望,以培养后进生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教育理论,对笔者启发很大。两年来,笔者对包括小明在内的贫困生学习成绩进行列表跟进。设计的学习成绩跟进表是用来跟进平时成绩、段考成绩、学期成绩、学年成绩的进步情况。在跟进过程中,运用美国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进行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小明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达成水平,只对小明自身发展作纵向比较,又将小明的成绩与其他同学作横向比较。一旦发现小明学习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看到学习上的成果、进步和希望,从而不断强化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此外,笔者还要求小明每个学期做自我总结,向笔者汇报,总结自身学习上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自我教育。在做好自我学习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制定的学习计划,以此提高学习的计划性、自觉性,强化学习自信心。
(三)提供经济与心理助学帮扶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贫困生的助学帮扶工作。助学是指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帮扶是对贫困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帮扶。两年多来,笔者注重贫困生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贫困生的助学帮扶工作。
1.在助学工作方面。做好助学宣传,指导小明申请资助。两年多来,笔者除了指导他申请绿色通道生活补助金、国家助学金、广东省贫困建档立卡扶贫资金,还帮助他申请缓缴学费。
2.在家庭工作方面。笔者联系他的家长,对小明在校期间的表现予以肯定,希望家长鼓励小明完成学业。
3.在同伴工作方面。构建“朋辈互助”的集体,给予小明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体现同学间的情谊。例如,通过小明的同学对小明的日常生活的关怀,使小明获得心理辅助。笔者让小明的舍友在学习生活上多给小明关心帮助,促进他培养同学感情,热爱同学,热爱学校生活。笔者还指导他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此外,还鼓励他以身边的师兄师姐作为励志榜样,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师姐与他结对帮扶,使他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四)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与平台
两年多来,笔者想方设法为小明创造勤工俭学机会,为其搭建打工的平台。例如,介绍他去校友的企业做暑假工,使他取得3000多元的劳动报酬外,还使他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笔者还鼓励和指导他参加其他勤工俭学活动,包括课余时间的校外短期打工、网上商业兼职。有了助学金再加上小明平时打工所得,目前小明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已得到保障,这也让他对继续完成学业充满了信心。
四、评估与结案
2018至2020年期间,小明连续两学年获得国家助学金3000元,获得广东省的扶贫资助1万多元。现在他已经认识到,在读大学期间不断通过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才能使他具备能力改变家庭的贫穷状况。通过两年多来的监督和跟进,他不再产生退学的念头,目前他已顺利实习,即将就业。
五、总结与反思
(一)做好贫困生的励志教育
俗话说:“人穷失去了三分志”。有的大学生因为贫穷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对成才和脱贫缺乏坚强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因此,笔者不懈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要求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包括小明在内写一封感谢信,让他谈谈自己的感想,向国家向学校向老师表示感恩。感恩教育是励志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懂得感恩,才能报恩,要报恩,就要立志成才,而立志成才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
(二)多关心贫困生的生活困难
与其他同学相比,贫困生最大的苦恼是生活贫困。他们提出退学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小明读书期间,生活非常困难,笔者除了认真帮助他申请助学金,争取获得奖学金外,还经常了解他在校的生活情况。有时了解到他解决不了读书期间的坐车和吃饭的资金问题,笔者曾2次借钱给他,每次借500元,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每次借钱给他,他都会努力通过勤工俭学把钱归还。笔者亦多次找他谈心,过问他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克服困难,不要辜负学校、老师对他的期望。
(三)多关心贫困生的心理动向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庭,而这些贫困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孩子甚至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的关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出现负性变化。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容易忽视贫困生中的“心理贫穷”的现象。这种贫困是隐形的,但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陷入“心理贫穷”的大学生是难以茁壮成才的。
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在面对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时,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帮助活动,做到提前干预,助他们远离心理危机;注重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提高他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
参考文献:
1[1]杨蕊.个案管理在大学生学业困难帮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文汇2015(5):39
2[2]张盛秋.个案管理方法介入辅导员贫困大学生管理可行性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9):135
3[3]张盛秋,杨蕊,赵 宁.特殊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个案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