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营地”与“基地”的辨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2

研学“营地”与“基地”的辨识

郭 强

山西省 晋中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邮编: 030600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2017年和2018年分两批在全国各地遴选、命名了40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以下简称“营地”)和581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各省市也积极响应,陆续遴选命名了省市一级的研学基地与营地,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社会各领域对营地与基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二者的功能与定位了解还不够全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还不够深入,现就营地与基地的辨识分析如下:

  1. 研学“营地”与“基地”的功能与定位

(一)营地的功能与定位

营地是教育系统所属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单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外教育的中转站(能保障省内外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的枢纽,是区域内研学活动组织的大本营,对区域内研学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评价。同时,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地是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的新型载体;营地是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承载更多任务和要求的实践学校;营地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培养意志的重要媒介。

营地是组织开展研学活动的示范点,是区域研学线路和课程的统筹开发者,是区域研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者,是区域研学教师专业培训、研学活动统筹安排者。营地的定位应着力于成为区域研学实践的协调指导中心和国(省)内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交流中心。

营地具有完善的设施和保障能力,正式运营1年以上,各项运行制度健全,保障与承载能力强。房屋、水电、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良,能够至少同时接待1000名以上学生集中食宿,能够提供开展研学活动的交通需求,内部具备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周边有医院,有安全措施和完善的硬件保障能力,有应急预案,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营地具有从事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备,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统筹协调能力强,师资队伍充分,业务能力较强,能够设计规划课程和线路,能够组织中小学生集体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日常运转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具有确保正常运转的长效机制,财务管理规范。

(二)基地的功能与定位

基地主要指各地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具备承接能力; 能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开发有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的研学实践课程;学习目标明确、资源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功能;有适合中小学生需要的专业讲解人员及课程资源介绍;能够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工作,对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有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

基地定位主要围绕五大板块(优秀传统文化板块、革命传统教育板块、国情教育板块、国防科工板块、自然生态板块)进行,包括各地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博物馆、生态保护区、自然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示范性农业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大型公共设施、重大工程等资源单位。

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内部保障机制健全,产权清晰,运行良好,日常运转经费来源稳定;注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控制与财务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近三年来没有受到各级行政管理(执法)机构的处罚。

二、研学“营地”与“基地”的区别与联系

(一)营地与基地的区别

行政隶属不同。营地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唯一,而基地隶属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包括宣传、发改、科技、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卫生健康、气象、海洋等。

区位要求不同。相对于基地而言,营地更关注周边是否有丰富的研学资源和保障资源,区位优势体现在周边有车站、机场、码头、医院、公安、消防、各研学资源单位等,交通便利,能够短时、方便、快捷的到达。

师资队伍要求不同。相对于基地而言,营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对业务能力要求更强。营地有从事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能够组织中小学生集体实践,能够设计规划区域研学课程和线路,而基地师资队伍的要求主要是有适合中小学生需要的专业讲解人员及课程和线路介绍。

线路与课程开发的重点不同。营地更注重区域研学线路和课程的统筹开发,有力的避免了课程的同质化、单一化;基地更注重立足自身资源的特色研学课程开发,相对于营地而言,缺乏课程宏观的统筹。

交通要求不同。营地注重本区域内交通便利的同时,还兼顾省(国)内外交通区位优势,承载的是区域交通与省(国)内外交通的双循环枢纽作用,而基地更关注的是到达本单位的交通便利情况。

后勤保障与承载要求不同。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营地比基地的标准更高,要求也更为详细,重点体现在营地必须具备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食宿的条件,内部具备基本的医疗保障条件(医务室)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硬件条件,营地具有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后勤保障配置。

  1. 营地与基地的联系

育人目标相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辐射与带动的关系。以营地为核心,辐射区域内基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网,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镇五级体系,构建研学实践教育网格化平台。

桥梁与纽带的关系。发挥营地隶属教育行政部门,基地隶属与各行各业的优势,架起教育与各行各业之间的桥梁,构建政府主导,行政推动、社会参与、课程引领、机制健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建设研学营地(基地),有利于促进区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开展,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我们应该不断探索“营地+基地”模式,构建各种群体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实践教育发展体系,为广大青少年铺设一条更长、更宽、更美的研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