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的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敷脐与小儿推拿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肠球菌(11.65±1.49)、乳杆菌(9.89±1.12),酵母样真菌(3.09±0.58),对照组患儿肠球菌(10.02±1.25)、乳杆菌(3.41±0.59),酵母样真菌(9.39±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64%,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5。结论: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对患儿的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促进康复,减轻痛苦。
关键词:中药敷脐;小儿推拿;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常见儿科疾病,腹泻的发生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且腹泻容易迁延不愈,进展为慢性腹泻。目前临床对于儿童腹泻,西医主要采用肠道保护剂等综合的对症治疗[1]。我国中医药具有悠久历史,属于中医的“泄泻”范畴,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和温补脾肾、固涩止泻[2]。本文主要观察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的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的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相关小儿腹泻诊断标准;患儿年龄12岁以下;家长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病毒性感染性腹泻;重症腹泻;营养不良;贴敷部位有皮肤损伤;相关药物过敏。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55例 ;对照组患儿年龄1-7岁,平均(3.42±0.39)岁;男性29例,女性26例。研究组1-8岁,均(3.55±0.24)岁;男性28例,女性27例。上述两组信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采用药物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综合对症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敷脐与小儿推拿治疗,中药敷脐:中药组方包括炒薏苡仁、丁香、肉桂、吴茱萸、白芍、焦山楂、炒麦芽、焦神曲各10 g,将上述诸味中药研末,以上药味均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生姜汁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儿脐孔并以无纺布固定,每 2h 进行局部皮肤透气并更换药粉及无纺布,上药敷贴 10h。
小儿推拿:首先将双手搓热,涂抹按摩油,从脾经、大肠经开始推补200次,再摩腹、揉脐5 min;辩证加减,脾虚泻,捏脊4~6遍、上推七节骨200次;对湿热泻者,推六腑、下七节骨各300次;风寒泻,揉外劳宫300次;伤食泻,揉板门及龟尾各200次。每次推拿时间为 15 ~ 20min。
1.3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4],患儿治疗2d内,大便性状恢复,排便次数恢复(2次及以下),临床症状恢复,为治愈;患儿治疗3d内,大便性状基本改善,排便次数恢复(3次及以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患儿治疗3d内,大便性状有改善,排便次数恢复(4次及以下),临床症状有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标比较,取2 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新鲜大便35g
进行大便检查,经灭菌稀释液均匀振荡为悬液,经培养基培养后计数菌落数目,计算每克粪便标本中的含菌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的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64%,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55 | 20 | 16 | 10 | 9 | 46(83.64%) |
研究组 | 55 | 35 | 12 | 6 | 2 | 53(96.36%) |
χ2 | | | | | | 5.698 |
P值 | | | | | | P<0.05 |
2.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标比较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肠球菌(11.65±1.49)、乳杆菌(9.89±1.12),酵母样真菌(3.09±0.58),对照组患儿肠球菌(10.02±1.25)、乳杆菌(3.41±0.59),酵母样真菌(9.39±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指标比较
组别 | 时间 | 肠球菌(CFU/g) | 酵母样真菌(CFU/g) | 乳杆菌(CFU/g) |
对照组 | 治疗前 | 9.50±1.32 | 4.32±0.71 | 8.21±0.82 |
| 治疗后 | 10.02±1.25 | 3.41±0.59 | 9.39±1.03 |
研究组 | 治疗前 | 9.51±1.08 | 4.31±0.84 | 8.23±0.59 |
| 治疗后 | 11.65±1.49 | 3.09±0.58 | 9.89±1.12 |
3讨论
小儿腹泻的发生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中医药在小儿腹泻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经验丰富。
小儿泻病因病机主责脾肾,因小儿生理特点肺脾肾三脏常不足,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易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发生泄泻,加之调护失养,迁延不愈可导致脾虚泄泻,久病久泻均可损伤脾肾之阳而致脾肾阳虚泄泻。因此治疗主要以温补肾阳为主。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本次贴敷主方中,炒薏苡仁可健脾利水渗湿,具有利尿祛湿的作用;焦山楂、炒麦芽、焦神曲可消积化滞;吴茱萸可理气燥湿;丁香、肉桂可温补脾肾;白芍可和血调中镇痛。以上组方具有健脾消食,温胃驱寒,消食止泻等作用。同时脐部的特殊部分,经由经脉循行,输布全身,以改善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及黏膜吸收功能,从而发挥止泻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肠球菌、乳杆菌、酵母样真菌,优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64%,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敷脐、小儿推拿治疗对患儿肠道菌群有积极的改善,且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儿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敷脐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对患儿的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促进康复,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 李黎.小儿腹泻的合理用药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13-15.
[2] 闫保瑞.采用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价值研究 [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 (2) :167-168.
[3] 胡亚美,江载芳 .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 -1290.
[4] 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2 -276.
[5] 初丹 . 按摩与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与护理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5):241 -243.
[6] 王红平,孙秋华,戴燕波,等 . 推拿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617 -619.
[7] 张春宇. 推拿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 64 例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964 -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