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都亭第一小学 445400
摘要: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的阶段,德育教育是建设小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基础的阶段。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和良好的价值观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需要重点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教师在重点培养小学生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同时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对于自身品德的巩固,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观。本文在讨论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的同时,研究提高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与途径
引言:教师可以有效的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学,会对小学生自身的成长起到积极地正向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行为与年龄段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德育水平,做到对家庭对社会所有帮助的人。德育教师想要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施行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德育教育的知识,从而根据自身生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德育系统,进而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价值理念。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问题
1、德育教育受到忽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山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如果学校方面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水平就会逐渐下降。
2、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不能连接
有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把教育中的案例放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德育教育只做到的“教”,并没有在育人上形成有效的发展。
学校、教师与家长不能有效沟通
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同步进行,共同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学校、教师与家长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形成断链的模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在学校单方面的开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
1、在理解和尊重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在尊师重道的理念下,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前,应当首先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基础,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应当深入学生的思想认知,在学生的实际表现上找出差异性,从而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工作。
教师在细心观察和接触班级的情况下深入了解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并积极分析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但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现实情况,在合适的情况下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下,学生对于老师的戒心越来越小,在认同和接受教师的管理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应当关爱和帮助学生,让学生不再惧怕上学,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在实践中体验德育教育的力量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德育知识,这种片面的授课方式,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德育知识,这不是长久之计。教师应当多开展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课堂,带领学生渗透社会,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德育水平。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特殊性,如自我主义浓厚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主义,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帮助他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就形成了系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德育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教育之本,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在人文关怀中成长,这非常有助于学生品德的正向培养。人文关怀是学生提高德育品质的基础,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所形成。简单的道德说教很难在德育教育上形成有效的成果,所以教师要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
例如在学校的节日晚会、广播或德育讲座中将德育知识升华讲授,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内化。在实践活动上,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给老人带来更多欢乐,让学生体会奉献爱心的力量。通过这样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人文关怀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
结束语
学校、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小学生的同时应当教育学生不能忘本,与关注学习成绩相比,我认为德育教育更为重要。德育教育是人在学习生涯、职业生涯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巩固,需要将家长和学校、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高煜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小学生于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观点,2019(13):38.
[2]韦庆德.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 小学教育,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