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545016
【作者简介】卿助建,男,1965年生人,汉族,籍贯广西全州县、研究生学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党委书记、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组织建设、职业教育管理。
摘 要:优质中职学校可以背靠示范校建设基础,但面对新形势需“后示范”建设时期巩固发展成果,需要从外延发展模式转向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中职学校处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地位,须改革办学模式,形成“上挂”联合高等院校办学,“横联”形成区域“政校企”集团化办学,“下辐射”形成城乡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促进和保障学校办学效益、内涵建设的持续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
关键词: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办学、实践研究
一、“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中职学校的职能不仅仅是单纯的职前教育,而是不断向职前教育、社会培训及终身教育的多重方向转变,过去只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开放的办学模式将不能适应当今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趋势[1]。“上挂、横联、下辐射”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是中职学校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才能在保证学校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促进学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上挂”指纵向联合高职院校,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通道,通过成立办学共同体、贯通培养等多种形式,同步职教集团,整合集团内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校校合作办学,形成了联合办学共同体。所谓“上挂、横联、下辐射”多元化合作办学,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与不同的社会对象进行合作,从而形成适应中职学校实现多重社会职能的发展模式[2]。
“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是中职学校在发展实践过程中,紧扣国家政策,响应合作发展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是中职学校新时代融合发展的实践产物,是中职学校转向内涵建设的引擎,是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上挂” 高校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上挂”高校联合办学实践中,中高联合办学形式、招生的专业、课程的衔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突出,主要表现在中高合作的特色不足、办学形式单一、办学行政管理机制缺失,导致“中高衔接一体化”推进速度缓慢,联合招生的学生规模偏小,联合办学内涵水平低。
在实践“上挂”高校联合办学中,中高职衔接初始阶段,中职学校没有充分结合区域优势和历史发展特点,在专业设置和衔接时没有做到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专业为核心,一味的把重点放在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柳州支柱产业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需求上,迎合高校办学需求的程度大,办学专业的选择权小。联合办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
(二)“横联”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横联”集团化办学的外部保障、校企文化、集团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勾连不顺畅,主要表现在学校热情高,企业参与低,企业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职业教育集团外部保障缺位,缺乏实际有效的具体动作和配套政策、制度体系的有效支持;校企合作育人文化理念差异冲突明显,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建设缺乏深度;企业文化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以营利为导向,强调生产的利润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生产管理文化。而学校文化以育人为出发点,是公益性非营利为导向,文化理念差异冲散了集团内部各力量合作育人凝聚力。
(三)“下辐射”服务社会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下辐射”精准服务社会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突出,如教师专业技能结构与技能培训需求不匹配,教师善“理论”教学,技能实操弱,“双师”能力教师缺乏;教师教学任务重与技能培训精力需求不相符,随着在校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缺口大,教学挤占多,教师投入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的精力有限;中职学校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多数处于“单打独斗”尴尬境地,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不够,学校社会服务事业发展受限,社会认同感低。
三、“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实践目标与运行现状
(一)“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实践的目标
为贴合现实需要,切实有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柳州市二职校自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以来,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办学宗旨的指导作用,以深入推动“精准上挂”、“灵活横联”、“切实下辐射”的办学模式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打造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五星级”和办学条件达标等学校项目计划,联合区域内高校,实现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多元化[3]。近年来二职校为高职院校输送毕业生总数达当年毕业生总数50%;强化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公共项目服务运行机制,联合政府、社区和县域单位,开拓全方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立志突破单一办学形式,加快“中高衔接一体化”进程,扩大联合招生规模,加强联合办学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及规章制度、形成特有校企合作氛围;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争取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认同感
[4]。致力于成为一个拥有显著特色的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并有效提升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并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树立良好的示范。
(二)“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实践的运行情况
1.“精准上挂”办学模式实践运行情况
“上挂”就是和上级有关高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职业培训和就业单位等部门挂钩。我们中职学校需要借用这些单位专业技术、信息资源、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这些单位也可以从我们学校获得更多生源、优秀毕业生和实训基地等便利。
作为国家示范校,政府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但在校生规模离万人职校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本着立足实际的“上挂”原则,我校工程技术专业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签署了为期三年的“2+3”五年制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协议,本次合作办学主要依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上的办学优势,培养铁路建设方向应用型人才,“2+3”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班由我校负责招生,计划每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招生40人,本试点班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我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两年后学习成绩合格则可以升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三年高等职业教育,并有推荐就业的机会;除此之外,我校还在2017年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为期五年的“2+3”五年一体化试点班——“柳职班”合作办学协议,其中我校工程技术部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衔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衔接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除此之前还先后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初步搭建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平台。学校每年通过“2+3”“3+2”“3+4”等升学模式,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实现了升学的愿望,当年毕业生升学总数最高达到800多。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有望在柳州市二职校彻底打通,中高衔接的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2.“灵活横联”办学模式实践运行情况
“横联”则是指中职学校和其他相关单位、部门、学校进行合作办学。要求双方密切联系、协作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发展,形成一个联合办学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横联”的环节中,我们采用开放性思维,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牵头成立了柳州市工程机械职教集团、物流教育职教集团、参与加入了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区内外优质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工程机械、电子商务、学前教育、旅游服务、民族职业教育传承等一批专业和特色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打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平台。在职教集团化办学实践路上,学校与区内外地区上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以实习实训作为基础,广泛开展教学、科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每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其中在集团内企业工作人数占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学校还发起牵头成立全国非遗职教集团,整合了全国110多所职业院校资源,在非遗教育进校园和技艺传承创新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3.“切实下辐射”办学模式实践运行情况
“下辐射”是指中职学校将本校的技能知识、科技知识向初级职业院校和周边乡镇基层单位普及推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校,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义务融入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柳州市实施的“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也有义务在周边地区发挥自身教育优势,普及职业技能知识。学校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秉持“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理念,以优质专业为主阵地,协同企业、社区、军队、县域单位,以项目为纽带,对在校生、企业员工、社区居民、退役士兵、新农民等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开展基础培训、鉴定服务、对口扶贫,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社会声誉。多年来,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模式精准培养的学生637人,为企业培训员工12000 余人次,开展企业鉴定服务1500人次,帮助200多人实现精准脱贫。未来我校也将以发挥自身长处、普及技术知识为己任,积极实现学校教育辐射力。
四、“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搭建实体平台,上下齐心,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
1.成立联合学院
高职引领,合作企业加入,成立联合学院,以专业为核心,借助现代学徒制模式,搭建特色合作平台,中高职实施一体化合作办学。通过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平台;引入国际知名教育机构,中高职院校共建含企业师傅在内的双导师团队;中高职院校根据国际质量标准,共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职教园区内中高职共享,为实现中高衔接一体化做好机构保障。
2.完善建立相符的运行管理机制
为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可行措施,确保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二职校以教务处为牵头部门,下设了公共基础部和高职部,以此组织架构运行学校总体中职对口升学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按照联合学院规章制度要求,在中高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一体化,齐头同步。2017年-2020年,学校中职对口升学录取率逐年攀升,每年升入联合学院的学生占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夯实职教集团内涵,校企融合,实现“横联”集团化办学
1.健全职教集团办学的政府权威
一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合作,为人才职业化教育培训拓展空间,强化政府在集团建设的引领和指导。其次,争取政府职教项目,将政府职教建设任务与集团发展建设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发挥政府项目建设的指挥棒作用。
2.积极申报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
按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求,完善集团的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定期邀请行业组织在内的第三方参与的集团质量评估工作,设立集团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保障集团化办学中体制机制创新、质量提高、特色彰显,发挥集团化办学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5]。
3.集团内部建立创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创新校企互惠机制。校企双方可以通过项目开发、协同配置实习条件等多种方式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其次,创新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准确定位以学校为主体的职教集团扁平管理模式,还要建立校内专门的集团建设队伍,将集团建设纳入团队绩效。再次,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体现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特色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集团的各种收益根据集团各成员单位在具体项目
中承担的责任、做出贡献的大小合理分配。
(三)多劳多得,提升师资,“下辐射”推动职教服务社会化
1.改革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多方提高职业培训事业发展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力为目的,以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绩优酬”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体现工作量与实际贡献,建立符合参与的工作人员收入的分配制度,完善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职业培训工作健康发展[6]。
2.着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技能培训师资质量
大力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注重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制定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和开展调研工作,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和技能训练,同时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向教师传递产业发展最新动态,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和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17-20.
[2]沈豫浙,王成军,张瑞.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5):268-280.
[3]张正虎.坚持上挂横联下辐射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1997(04):23-24.
[4]金丽丽.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论坛.2019(2):20)
[5]王洪广,郑坤.“对接产业、三方联动、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04):71-75.
[6]胡秀锦.职业学校多元化合作办学的模式与机制[J].新思维.2011(30):49-5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