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理解的三个维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马克思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 中“人的本质”理解的三个维度

顾青雨

海南大学 570228 海南海口

摘要:海德格尔在晚期的三天讨论班中对谈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定义为“对象化的活动”,或者“人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眼中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地基。但是笔者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语境中,真正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必须要从方法论维度、本体论意义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这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过去以往的所有形而上学家的理解水平,完成了新的哲学对“人的本质”看法的范式转换。


关键词:人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正文“异化劳动理论”中展现了一条认识社会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从具体的社会现实出发,完整的表象慢慢“蒸发为抽象的规定”1,最后在思维中倒置具体的在现,即从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再次使抽象的范畴丰富化、系统化、实践化,需要承认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刚刚接触政治经济学研究,此时他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并且系统化,但是“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展现初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雏形,这种认识方法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这样的国名经济学家所不能理解的,因为他们仅仅达到了一般的“抽象”,即“抽象劳动”理论,也是诸如蒲鲁东这样的改良派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蒲鲁东走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最后又回到“抽象”同义反复的认识之路。但是同时,“异化劳动”理论也受到了海德格尔的诘问,海德格尔在晚期的讨论班中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任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这个范畴,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欠妥的,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理解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海德格尔说:

“人,并且只有人才是那个事情。这是从哪里确定的?”2

这一问题对于西方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不是一个问题,人在形而上学面前的宿命要么是走向天国,成为现世的上帝,要么便是成为图像、成为融化在自然中的虚无。那么这两条“非人化”路径在哲学上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理解“异化劳动”时,我们必须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方法”层面,另一个是“人”的层面,前者是马克思所开辟的科学的方法论的层面,后者关乎的是马克思在在“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开辟的“新世界观”的层面,只有把这两个层面综合起来,才可能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形成中肯的评价。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初步展示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再现”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知识路径,这条方法路径扬弃了古典经济学家们把人单纯的抽象为“一般劳动”,并且由“抽象劳动”进一步抽象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图景的路径,诚如恩格斯所言,这种方法正是在“警惕形而上学”的提醒下才能得以廓清其真正本质,它要求将认识对象丰富化、联系化、辩证化,形成思维行程中“一”与“多”、“源”与“流”的辩证统一。这一方法已经展示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革命真正的理论视界,在使用“世界观”这一次语代称哲学时,仅仅是与旧的形而上学一元论划清界限,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私人化”,相反,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论述,关于“对象化的活动”与“实践”的论述虽然不具有旧哲学那种“本体”的绝对地位,但它仍旧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并且“方法论”与“本体论”必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位必然导致其中一方的理论本性蔽而不明、导向庸俗。

从“手稿”的结构来看,当马克思完整的阐述完“异化劳动”之后,便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阐述关于“人”的看法,实际上,纵观“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文献,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看似并不统一,例如,有时马克思跟随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理解为“劳动”,有时把“人”设定为“对象化的活动”或是“实践”,有时把人的本质表述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的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也是混乱的,他有时说,人就是“爱”,有时说“人”是“感性直观”活动,有时候直接说人就是人吃下去的食物,但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的“混乱”和费尔巴哈的”混乱”却有着本质差别,费尔巴哈的混乱源于费尔巴哈对于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世界观无法统一而导致的,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在各处表达不统一 的缘由是如果我们要真正的认识“人”,那么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和方法论和实践意义上,“人”必须要被区别对待和考察。

其一,从认识方法的层面来说,从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欲望和占有”到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抽象劳动”、再到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是一条具有历史性的认识之路,在客观的社会历史领域,所谓“人的本质“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在第二性的思维行程之中,“人的本质”必然具有不同的样态。显然,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跟形而上学方法是有本质差别的。

其二,从本体意义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的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3马克思接着说,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可见,踏破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之后,任何给“人”设定一个更高意义的、不变的“相”已经成为不可能,并且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倒退,“对象化的活动”、“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不是绝对统治的形而上学本体,它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昭示了这一新世界观的视域范围,这一视域范围达到了现代现象学所达到的认识边界。

其三,从实践意义上来看,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在某个历史阶段,它可以异化为“私有制”,也可以在某一阶段完成自身成为”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如马克思在“手稿”谈到私有制时所说,私有制作为”人的本质”虽然是被“异化了”的本质,但毕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人有人之为人的限度之时,这样的说辞才不失严肃。然而所谓“自由、全面、发展”、“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不过是马克思的一种高明的描述与说辞,人们并不能从这些说辞中得到某种“神谕”,这一切都得交给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哲卷》(上)[C]袁贵仁、杨耕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 5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 顾青雨 性别 男 籍贯 安徽宣城 出生年月 19930202 学历 硕士研究生 ,单位:海南大学 ,职称 :无,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哲卷》(上)[C]袁贵仁、杨耕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 5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