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观《自由作家》引发的感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高危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观《自由作家》引发的感想

吴文佳

德城区明诚学校

摘要: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自由作家》,此部影片引发了我对所谓的“问题生”的思考。《自由作家》是一部涉及种族歧视、教育问题等多方面的影片。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群刚刚进人初中,十四、五岁的孩子,却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超出了绝大多数成年人的承受能力。面对这一切,他们能怎么办,能怎么解决问题。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一切,于是就产生了一群对社会不利的高危青少年。他们手持枪械,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掉一个成年人,但他们只是孩子,一颗爱心足以温暖他们。他们被社会所排斥,被学校所不屑。难道像这么一群还未成年的孩子就真的变成(除艾琳老师以外)老师眼中的“问题生”了吗?深陷先人的生活泥沼,他们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走出来,而学校又应该给予这些孩子什么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 感想

国外有学者(J. J. McWhiter等)曾经对危机中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过教育和咨询,他们提出了能够区分高危青少年和低危青少年的五个特征,他们称之为“五种特征”:关键的学校适应能力、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交往状况、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是能够判断成长中的青少年谁更有成功的潜力的特征。相较于低危青少年,高危青少年则在一个或几个方面上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会使他们出现辍学、滥用物质、违法违纪、自杀等潜在的危机,同时会出现攻击行为或在处理生活问题时出现麻烦。当然,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关键的学校适应能力会影响到他们的交往状况,并且与他们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关。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本性都是好的,但是这些“问题”青少年由于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影响,才做出不应有的行为。如果给他们相应的帮助,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这类人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产生此类行为,以便更好地介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实施介人活动时,我们要认真调查这些青少年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主要是运用谈话法,把他们所做的陈述作为依据,然后寻找产生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这些问题看成一个大问题,而是要试着将这些问题解构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来寻找希望和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高危青少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言行中,是他们追求自我的态度,跟大家不一样的做法,善于挑战常规的言行和我行我素的放任不被多数人接受,所以要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剖析问题时,必须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在对他们实施帮助时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他们,同时也要注意言行,不要给他们贴标签,在此基础上展开深人对话。挖掘他们自身的优势和周围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调动他们积极配合并参与进来,寻求他们的合作。

另外,灵活运用青少年隐形抗逆力(抗逆力,是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挥健康的应对策略)相关行为中的优势和环境中的潜在资源,能够使我们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影响。

首先,教师应充满爱心的去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能够看到、理解并尊重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合乎常理的需要和追求,包括渴望改变、寻找认同、期待成功等。高危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他们的处境和经历密切相关,具体文化和情境因素对高危青少年的动机、需要和追求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高危青少年所处社会生态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问题行为背后的抗逆力因素,调动其寻求改变的动机和力量,才能更好地与高危青少年进行对话和合作。这些高危青少年拒绝和抵制家庭、学校、机构和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支持和服务,可能并不是出于有意,而在于使用这些支持和服务可能带给他们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者是他们不认可的方式,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和胜任的自我概念。青少年所处文化和情境不仅限制了他们对于什么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成长的选择,而且限定了对成功的定义。

其次要做的是让他们有要改变的动机和合作的意愿,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然后综合的、全面的、精准的评估他们问题行为的特殊性和危害性,一定不要对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危机应对方法进行盲目的干涉,而是应该在原初的基础上从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次数、程度上进行渐进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慢慢地减少对自身和他人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到这些以后,就要看到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危急应对方法存在哪些方面的优势,能否通过改变条件和具体环境,引导和转化为伤害性小或是积极正向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一旦高危青少年通过更为健康、常规的方式挑战了原有的问题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抗逆力叙事,构建了更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并有了积极的自我概念时,家长、老师要充分肯定和分享这一新的抗逆力模式,通过问题的解构和高危青少年的配合帮助高危青少年建立新的健康的自我定义,去除过去的问题标签,关注成长,期待新的发展,从而能够重构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最终实现高危青少年生命故事的改写。

参考文献:1[1]高建新. 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教研版, 2012(1):37-38.

2 [1]杨来胜, 周建芳. 青少年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健康教育问题探讨——以江苏为例[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18(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