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中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已经不断的在更新,对于学校来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核心,对比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没有多大的作用,就好比高中阅读,大多数的高中阅读都是碎片式的教学,老师很少去专题讨论,学生在面对枯燥无味的文字时经常都提不起精神,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阅读的兴趣,这种消极心理对于学生学习有非常大的副作用,所以学校必须引起重视,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阅读
现代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大多数都来自于网络上的视频,对于文字性的东西根本就不愿意去多看,就目前的阅读文章和想要了解文章中的重点,大多数都是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去寻找,这在很大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让学生耐心的去读一篇文章是非常难的,他们的生活节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加上高中课程繁多,内容复杂,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在阅读上面花时间,面对阅读一般都是消极状态,以至于语文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学生对待阅读的消极情绪呢?成为了本篇文章研究的核心。
一 新课改的情况下对语文阅读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面对语文阅读时,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情况下,学会欣赏美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不断要求的同时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眼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且在学习阅读的时候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具有单独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自己的情感特色,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 根据面前的学生遇到的阅读困境,老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方法
1 创建良好的阅读平台
对于目前市面上全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学生对待学习也是越来越追求快了,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于阅读,快节奏的阅读是非常不合适的,老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相对安静的阅读平台,并且不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问题,让学生放下身心的去阅读,只是单纯的去欣赏阅读,根据学生的角度出发,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并且在这种条件下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耐心,慢慢提升阅读兴趣。老师可以根据学校剩余教室的情况,设置一个专门让学生阅读的阅读平台,提供一些学生必读的文章,让学生利用自己剩余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并且安静的环境能够让学生静下来,抛下一切浮躁的事情,让学生融入到阅读中去,其次老师也可以利用一些课前时间,为学生分享一些好故事,慢慢的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在家里家长也可以安排一个家庭读书角,让学生回到家里也有自己的阅读小空间。
2 老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如果说阅读只是完成考试,那就是大错特错,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能够掌握面对阅读考试的方法就行了,平时上课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学习阅读的方法,很多阅读题目
转化一种表达形式,学生就不会做了,以至于学生面对阅读越来越懈怠了,所以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去思考,就好比一篇关于红楼梦的阅读,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色彩,不论是林黛玉还是贾宝玉,他们的成长特点都跟自己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思考就好比,为什么林黛玉如此的多愁善感,贾宝玉为什么没有和林黛玉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不再畏惧,能够独立思考,然后将其问题解决。
3让学生真正的重视阅读,了解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板块,它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并且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其他科目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就好比语文中的作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定积累了很多阅读素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把这些素材活学活用,其次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数学应用题目的时候,一定能抓住题目中的主干,对于诱导学生的文字能够马上分辨出来,所以阅读对于学生发展其他科目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一定非常有效率,老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重视阅读,让他们知道阅读对于他们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在面对语文阅读时心态一定要摆正,要知道除了面对高考,阅读还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发展,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真正的阅读方法,并且要让学生重视阅读,只有重视了阅读,他们才会花时间去学习,相信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柯钦.浅谈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8(4).
[2]吴红丽.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