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十分丰富,建筑的功能由解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发展到也要满足精神和情感需求。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现阶段当代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且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当代博物馆的普及和流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文化的不断优化,很多城市开始逐渐投入对博物馆的扩建和设计,使当代博物馆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更为城市文明注入了灵魂。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选址;符号;空间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类博物馆建设速度不断攀升,但由于缺乏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深入探究,不加辨别的盲目追随现代建筑风格,致使我国博物馆出现了“千馆一面”的困境,缺乏应有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难以表现出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博物馆设计的民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使我国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更好的在现代博物馆建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博物馆的特点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并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1]总体来说,博物馆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大众的、非盈利性质的,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机构;其二,博物馆种类日趋多样化,陈列形式纷繁复杂;其三,博物馆的观众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建筑领域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的“脱节”现象越发严重。19世纪初欧式风格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盲目崇拜西方主义和片面追求欧式建筑,人们对于建筑美学概念逐渐僵化,认为西方的欧式风格才是建筑发展的主流,而这种欧式建筑也开始逐渐取代中式建筑出现在了全国各个地区。经过长期的沉淀,人们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基础上越发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建筑也随之开始从“过度西化”的现状向传统文化回归,新亚洲风格、新中式风格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建设之中,博物馆作为地标性建筑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城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法
3.1建筑空间多功能性
博物馆创造出教育空间功能,博物馆式教育不像学校样式教育具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却可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为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更好的场所和资源,是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最佳场所。博物馆创造社会人文的交流空间。博物馆作为城市精神文明的载体,除了功能型的空间外,还承担着为城市市民提供精神乐园的职责。它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娱乐休闲空间,而是具有一定提供休闲环境的作用,如一些历史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当地的历史情境还原,或收藏一些精美藏品,吸引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到此结识交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2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
建筑空间的组织手法是一个建筑给予人空间感官的首要因素。博物馆同时需要“藏”和“展”2种特质。因其代表着历史、文化精髓,所藏物品价值连城,需要将其库房和储藏品部分作隐蔽处理。而其需要传播文化和传承思想的特性,又需要将其展露表现出来,因此,建筑设计师处理其两方面因素的矛盾冲突时刻贯穿于项目设计始终。承德博物馆在设计时,为了协调“藏”和“展”二者的冲突,利用原有地势,将场地下挖1个下沉庭院,利用面对市政路的客流,设置多开口和多段式清水混凝土景观导墙将参观客流引入庭院中,面向庭院的为展区和展示空间,使游客可以尽览所有展品风采。而私密性和隐蔽性较强的库房区,则靠近庭院周边,深埋于地下,保证库区的安防和隐私。此种手法既协调了空间关系,又兼顾了建筑深埋于场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矩形庭院中因功能需要,设置了一间圆形的多功能厅,由圆形建筑和方形庭院轮廓交织,可以形成变换交错的违和空间,将建筑内的开放、私密和半私密功能穿插在不同尺度的庭院中,让游客和使用者在感受上明显地区分功能开放性的不同。在游客的参观流线中,随着人们的移步换景,空间时而尺度宏大,时而小巧隐秘,遇一处小品而幽静曲深,转一棵参天松柏而见气势恢宏,与中国传统园林处理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3平面布局创新
现阶段,大多博物馆的展厅设计都分为多个不同主题的展陈分区,如:历史类展厅、自然类展厅、专题类展厅和临时类展厅等。在对展区外的平面空间布局进行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展馆的独立性和连贯性,不仅要确保各展厅之间要具备相应的过渡空间,能够有层次的体现各展厅的展陈内容。而且还要能够将各展厅的主题和个性化风格充分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刺激受众群体的五官感受,从而让观众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参观时间自由选择展厅。目前,常见的博物馆展厅平面组合设计形式主要包括统一、混合、放射等几种设计形式,在选择时,应尽量结合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主题和内容来确定最终的展陈风格,如:统一展陈风格、混合展陈风格等,并能够使其色彩和饰物可以与博物馆整体建筑大环境相融合,做到循序渐进地渲染观展氛围。假设,某市博物馆在设计历史类展厅空间时,采用放射式分布的展陈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将历史先后时间作为主线来串联史前、夏商周、秦汉到明清的三个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各历史阶段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脉络发展也要一一地展示。另外,为了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各展厅的场景色调也是以暗黄雅黑为主,并且在关键性环节设计中,还采用了浓墨重彩的叙述和展示风格,这样既可以突出整个展陈空间的节奏,又能吸引观众的目光,使其在参展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切实的感受真实的历史场景。
3.4提炼地域传统文化精髓,让现代建筑延亘地域文脉
在新馆设计中,充分表现了贝聿铭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的敏锐洞察力还有对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融合运用,并以此逐步发展形成了其所独有的“贝聿铭母题”。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在延续了文脉发展感性的同时也继承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具有大量的实践阅历,精通于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和壮丽风格的转述和表达。在新馆的设计实践中,他最大限度汲取了江南建筑风格的精髓,尤其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山水艺术,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构思,最终却呈现出了动人效果。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地域建筑文化是此次设计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石。
结束语
建筑作为人们功能审美的结合体,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建筑师在创造作品的方法和风格方面也日新月异,诸多设计前卫者都在发展的浪头尝试各种新想法,推动着历史车轮缓缓前行。在城市博物馆地域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载体,展现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要兼顾环境、符号和空间感受等因素,建筑师需要有多样的手法和设计思路,兼顾不同项目的特点,做到隐于环境、突出特点、兼顾功能和服务市民的设计成果,才是建筑师最终要达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幸.安徽省芜湖市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品鉴,2019(36):217-218.
[2]贾頔,郭新,罗翔兮,王仕杰.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J].四川环境,2019,38(06):50-53.
[3]钟运峰.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城市建筑,2019,16(36):99-100.
[4]刘熙.浅析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现状[J].公关世界,2019(24):60-61.
[5]刘利伟.谈博物馆设计中主题性的表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