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根植于本土“非遗”-南音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成效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3


中职校根植于本土“非遗” -南音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成效实践研究

李一鸣

福建省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中职校根植于本土“非遗”-南音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成效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9-941)的结题论文,研究在中职校利用学生音乐社团方式来开展传承本土“非遗”南音文化,通过聘请“非遗”南音传承人士、成立南音社团、培养传承南音的初级人才;把传承“非遗”南音文化与建设“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广大师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经费保障等,使传承“非遗”南音文化工作建立在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上,使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有效传承,加强了学校“美育”内涵,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观,并把这一个成果成效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非遗”-南音文化; 南音社团 ; 一校一品

一、 “非遗”-南音文化的传承背景及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闽教体〔2016〕25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积极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活动列入各地各校教育发展规划,并作为教育考核体系指标。

(一)开展校内南音文化知晓率调查

本课题研究之前,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进行一次“福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率”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表:

福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率调查

百分比

您能列举出三项以上的福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吗?

25.8%(能)

在本地,您有遇见过有关南音文化的宣传活动或演出吗?

33.48%(遇见过)

南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您有兴趣了解吗?

42.25%(有兴趣)

学校将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南音的机会,将成立南音社团,您愿意参加吗?

65.91%(愿意)

学生能够列举出三项以上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仅占25.8%;能够在平时偶遇传播南音文化的仅占33.48%;感兴趣了解南音文化仅占42.25%;愿意通过南音社团了解南音文化的达到65.91%,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宣传和传承本地区民间优秀传统艺术工艺存在着“重视度不够”“执行力不强”的弊端。从学校管理层面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思想意识。

(二)通过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立足厦漳泉南音文化传承发展实际,从政府、学校、南音专业教师和南音专业研究机构及人员四个角度提出加强厦漳泉中中职生南音文化传承发展的策略建议。

2.南音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学校教育,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南音进课堂的进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营造浓郁的校园南音文化氛围;开展教研,改进教学手段。

3.从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检索结果可见,教育部门对于如何采用一种可持续性、具有推广性来保护“非遗”-南音文化还没能找出可借鉴的措施,因而对于本课题的还是较少人研究的。

二、中职校南音社团活动的定义

汉唐古乐传雅韵,“非遗”-南音吟乡情。

南音又称“南曲”“ 南乐”“南管”“ 弦管”等, 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2009年9月30日泉州南音成功入选为“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社团活动是指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中职生自发或者由学校团委会、学生会组织起来的群体,是他们课外活动的重要补充。“中职校南音社团”即通过聘请“非遗”南音文化传承人士,成立南音社团,利用中职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南音文化知识、传唱南音的兴趣,培养“非遗”南音文化传承初级人才;把传承“非遗”-南音文化与建设“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弘扬和传承工作建立在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上,如下图:

60cc162280db9_html_7119a57d1a83a9de.jpg

三、本课题对于中职学校的研究价值

中职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本课题利用中职校园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音乐社团作为传唱南音的形式,把南音引入的课堂,对于弘扬和传承福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丰富学校德育美育内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1)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在校园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络、广播媒体等手段宣传南音文化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南音弹唱活动,从全方位、立体式的来传播南音知识、传 唱南音,客观上对广大师生进行一次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教育、强化传承意识, 通过宣传南音文化知识和传唱南音,促进广大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传承非遗南音文化

通过聘请优秀民间南音弹唱艺术家做为南音社团的活动指导教师,同时传授南音弹唱技法,改变传统一对一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发南音社团活动的校本弹唱 教材,创编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不脱离南音音韵的作品,让广大师生了解南音和传唱南音, 让南音这朵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主观上对优秀民间南音弹唱艺术 家实施了保护。

3)拓宽校园美育内涵

把传承“非遗”—南音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实现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将文化传承与“一校一品”相结合。积聚各方“正能量”,让广大师生“品”出特色、“品” 出校风,“品”出健康,实现传承的可持续性和成效性。四、中职校传承“非遗”—南音文化的实践过程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对南音文化的了解、兴趣等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

本课题研究之前,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进行一次“福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率”网络调查,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各级政府对弘扬和传承本地区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中仍然存在着“讲形式”“走过场”“工作不够深入”的问题;在宣传和传承本地区民间优秀传统艺术工艺存在着“重视度不够”“执行力不强”的弊端。

2.学生感受、解读南音文化研究。

南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荣耀,如何让中职生感受到这份荣耀,从而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此,我们研究通过开展南音社团活动,引南音弹唱进课堂,将南音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利用校园宣传媒体“立体”“多维度”的文化宣传方式,利用搜集到的有关南音的图片、视频、宣传片等,回顾南音被列入“世遗”的情景,让中职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南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中职生要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建立起弘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南音文化有效传承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把南音引入课堂,改变传统一对一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让广大 师生了解和传唱南音;开发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不 脱离南音音韵的校本教材;把南音文化传承工作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丰富校园美育 内涵;在校园宣传栏、网络、师生微信群、校园广播等媒体宣传南音文化知识、传唱南音;实现将文化传承与“一校一品”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建设传承南音文化的“南音社团”。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成立南音社团,聘请南音教师传授南音弹唱技艺,通过南音现场教学直观可视特点,还原曲目中的故事情节与场景,带给中职生视听盛宴,丰富南音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职生在观看和听赏中,听、看、学、仿同步进行,从而提升中职学生对南音文化的鉴赏能力。

5.搜集、整理、筛选、改编南音曲目,建设南音曲目库,编辑南音弹唱校本教材。

曲子长是南音的一大特点,但是,对于中职生生而言,曲目过长容易引起中职生的厌烦心理。对此,中职生课堂中的南音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删减,利用社团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新鲜元素,拓展了南音曲目的内容,满足了中职生的学习规律。

6.南音社团弹唱教学案例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南音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证明将本土音乐引入中职校课堂是具有可行性的;用实例证明,在中职校课堂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了对本土音乐的传承,丰富了学校的美育内涵,结合学校特点,找到一条传承本土音乐的道路。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查阅有关泉州南音文化的研究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走访研”结合,深入社区实地考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资料档案库;实地考查泉州地区民间社区开展的南音弹唱活动,在校园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南音弹唱活动。

3.行动研究法:

1)“请进来”方式,培养传承南音初级人才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民间南音弹唱艺术家做为南音社团的活动指导教师,同时传授南音弹唱技法。收集南音社团活动的弹唱教材,开发符合中职生能力水平又不脱离南音音韵的活动案例;把南音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以学前教育学生为骨干,培养传承南音的人才。

2)“走出去”方式,传播“非遗”南音文化

通过“走出去”以社团服务的方式把南音文化这朵艺术奇葩传播到千家万户。

3)“多维度”方式,宣传“非遗“南音文化

在校园宣传栏、师生微信群、校园广播等媒体宣传南音文化知识,传唱南音;以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赛、合唱节等文体活动形式搭建师生各种展示自我平台,让南音社团活动成员在“快乐活动”中传唱南音、表演南音。

六、实践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成效

(一)树立保护非遗思想意识,提高广大学生人文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在校园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络、广播媒体等手段宣传南音文化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南音弹唱活动,从全方位、立体式的来传播南音知识、传唱南音,客观上对广大师生进行一次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教育、强化传承意识,促进广大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保护优秀传承非遗人士,培养南音文化初级人才

通过聘请优秀民间南音弹唱艺术家做为南音社团的活动指导教师,同时以幼师生为对象传授南音弹唱技法,改变传统一对一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发南音社团活动的校本弹唱教材,创编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不脱离南音音韵的作品,让广大师生了解南音和传唱南音,让南音这朵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三)纳入校园文化重点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把传承“非遗”—南音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实现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将文化传承与“一校一品”相结合。积聚各方“正能量”,让广大师生“品”出特色、“品”出校风,“品”出健康,实现传承的可持续性和成效性。

总而言之,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中职生喜闻乐见的音乐社团形式来传承南音文化,聘请南音教师传授南音弹唱技术,保护了民间非遗传承人士,让广大师生学习南音文化知识;把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纳入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中,从机制、制度 、经济上等保障弘扬和传承工作的正常开展,捋清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工作思路,让广大师生树立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思想意识,在实践中“入心”“入脑”。


1.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讲话

  2.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题论文说明: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中职校根植于本土“非遗”-南音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成效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9-941)的结题论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