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南门初级中学 405403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改变。现如今,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学生全面性、综合性的发展。在以往初中学习中,往往出现“偏科”现象。在偏科现象中,数学学科的劣势尤为明显。基于此,为提升学生综合数学水平,解决偏科问题,缩小学生之间数学成绩的差距,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受大家欢迎。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为主要话题,以分层教学模式为主要方法,以应用探讨为主要目标进行探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应用
前言: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将教学与学生划分一定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方法加以教学的模式。由于学生个人认知发展、家庭教育背景、抽象思维发育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因而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基础也随之不同。基于此,为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帮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想做到“因材施教”,最大化教学效果,教师需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备课,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即是根据学生个人认知、抽象思维发展、个人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备课,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个人认知、抽象思维发展较快、个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拔高”,进而提升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对于个人认知、抽象思维发展较慢、个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只要求其达到教学目标即可。如此一来,便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学生总体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备课,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抽象思维发展较慢的学生而言,教师只需要求其明确全等三角形概念与性质,认识对应元素,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即可。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高、抽象思维发展较快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其在掌握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初步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完美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帮助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二、设计不同难度数学问题
众所周知,在数学课堂中,师生积极互动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也随之由浅入深,难度不断升级。为顾及整体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授课,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具体而言,即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设计较低难度的数学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提升自信,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励其数学学习;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而言,则可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从而启迪其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发散思维,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采取分层教学法,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如针对数学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而言,可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如进行“5+8=、23-2=、(-7)+7=”的计算,算出结果后,教师需给予学生一定鼓励,以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学生,教师即可提出难度较高的问题,如进行“(-15)+9=、(-23)-(-8)=、16-(-17)=?”的计算,通过设计较难问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其思考“一个负数减去另一个负数”的算法,进而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育。如此一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得教师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互动,进而在有效互动中提升学生总体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布置不同梯度的数学课后练习
无论是哪一科目的学习,若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学习是一方面,课后练习则是另外一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注重课堂学习而忽略了课后练习,不论课堂上学的多好,久而久之都会忘记。只有在课堂学习后及时进行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形成长久记忆。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难度随之提升,课后练习则更为重要。为帮助全体学生提升数学素养,则需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布置不同梯度的课后练习。对于知识吸收能力较强、自主探究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布置难度较高的课后练习,引导其在课后练习中发散数学思维;而对于知识吸收能力较弱,自主探究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教师可布置基础性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主即可。
例如,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将课后练习划分为大A和小a两个梯度。为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看可将两组课后练习难度系数告知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学习意愿进行自由。若想巩固所学,即可选取难度系数较低的课后练习;若想有所提升,发散数学思维,即可选择难度系数较高的课后练习;若有精力想两者兼顾,则可将这两组课后练习都“收入囊中”。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数学课后练习,不但创新了课后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课后练习完成积极性,还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学习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教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加以教学。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不同梯度的课后练习,定能营造新的课堂范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会学数学、喜欢学数学。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顾全大局”,让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思路,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世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J].人生与伴侣,2021(1):51.
[2]龚新军.浅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2021(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