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疗法对初中生述情障碍的干预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3
/ 3

基于叙事疗法对初中生述情障碍的干预述评

连东琴

东华初级中学 52300

【摘要】基于叙事疗法的视角,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构建一个平等,接纳的咨访关系入手,协助存在述情障碍困扰的初中生统整的叙述困扰性故事,外化-解构-重写故事,既能引导来访者的细致性表达和准确性输出,又从心理学的协助来访者往“偏好的自我”行动,改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让来访者从受害者的角色变成握有自我生命主权的角色。让学生欣然接受经历本身,自我认知更全面,统整,内外一致,促进来访者内外的和谐,享受和谐感带来的愉悦感。

【关键词】初中生;述情障碍;叙事疗法;干预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衔接点,身体上处于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心理上尝试探索自我的价值、追求个人形象,尝试确立自我角色,情绪感受易出现两极化,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也因此被称为青春期心理全面爆发的年龄阶段。同时,初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可量化的学业成绩压力,家长老师较高的成长期待,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压力等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结合进2年的心理个案辅导工作发现,有些来访的孩子开放程度较高,能够及时整合自己的心理困扰,主动求助,让自己的困扰得到及时纾解;有些孩子则出现“情感表达不能”,不能统整的叙述事件,不能准确或细致化的表达感受,表现出焦虑、退缩、挫折感强,体验着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和学校适应不良,难以保证自己学业的正常进行。而这类学生是我们今天重点探讨的可能存在述情障碍的群体,也是我们心理老师重点守护的对象。

1.述情障碍

1.1述情障碍的理论基础

述情障碍(alexithymia) 又称“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Haviland(1996)统计13 个情绪研究领域专家们的意见,将述情障碍定义为:“个体在体验和表达情绪情感方面有困难,洞悉感差,不幽默,缺乏个人价值感,容易焦虑、刻板、退缩、想象力缺乏,拘泥小节,循规蹈矩,其焦虑和紧张情绪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性质上,述情障碍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不隶属于 DSM-3-R或DSM-4 中的任何一个类别,述情障碍可能是一种稳定的多维人格结构,也可能是对心理困扰和疾病的反应,是心理疾病的易感性因素。述情障碍可能跟童年早期的精神创伤有关联,抑或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不良互动,造成其压力管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受损,因而导致了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也有可能是个体在面对情绪困扰或高压力事件时,自我采取的一种保护性的防御机制。

Deng, Y. et al(2013) 研究中把述情障碍的明显特征总结如下:(1)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情感;(2)区分躯体感觉和情绪苦难;(3)想象活动减少;(4)外向性思维方式,缺乏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注;(5)社会从众性。

1.2研究述情障碍的必要性

Sturm, Levenson(2011) 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在一般人群中占据比例高达10%,是引发一些生理和精神类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在针对国内中学生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中:杨颖等(2003)使用TAS述情障碍问卷和SCL-90调查了177名中学生,发现述情障碍可能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焦虑,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袁贵勇等(2000)研究发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述情障碍较为明显;范玉霞等(2002)探讨中学生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和谐状态越差,述情障碍的表现越明显;董山川等(2013)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述情障碍水平与乐观倾向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何晓丽等(2013)探讨述情障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述情障碍得分与其其主观幸福感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情感识别困难和情感表述困难,两个维度可负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

综合以上,首先,述情障碍述可能是影响其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的个性基础,是导致一些生理和精神疾病的高风险因子,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成绩、乐观主义倾向、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作用。其次,述情障碍如若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可能会伴随着个体面对挑战的增多而得到进一步负强化,会让被试更加难以应对紧张压力情景,增强其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感,影响其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变弱。最后,对于正处于确立自我概念和价值感,进一步探索人际关系的青春期学生来说,及时干预其可能出现的述情障碍,是一个核心的时间段,对于其后期的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叙事疗法

2.1叙事疗法的概述

后现代治疗取向,由Michael White与David Epston 提出来的叙事疗法,强调经历对人的影响,并秉持以下基本观点:(1)叙事疗法主张个人及生活是通过自我建构形成意义; (2)“问题”本身才是问题,问题中的人不是问题,强调人与问题的剥离; (3)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建构并赋予意义,人们在重新诠释自我故事时,可以重新寻找可能遗忘的情节,统合资源或例外经验,进而创作替代性故事; (4)反对对人进行病理化、标签化,反对绝对的用药治疗; (5)认为人只要努力发现自我的资源,就有能量和能力脱离被害者的角色,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导权;(6)人不会百分百的被问题操纵,存在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经验。

2.2叙事疗法的干预过程

典型的叙事疗法的心理干预分为5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来访者叙述主线故事,其目的是了解来访者的主线故事,生命体验,创造咨询同盟关系,宣泄来访者的情绪,尝试发现来访者的资源,同时帮助来访者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第二个步骤是问题外化,将来访者遇到的“问题”和他“本人”分开,协助来访者的去标签化,发掘出来访者的自我力量;第三个步骤是解构故事,跟来访者一起探索问题故事的建构模式及影响,同时提供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来考虑其他的可能性;第四个步骤,重写故事,寻找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集中于创造一个生命线,对故事进行串联整合,给来访者提供可视化的表达,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一个积极的自我,并将这些资源,力量和自我认同感顺迁到当下的生活中;第五步骤是寻找见证人,举行告别仪式,目的是让来访者以一个可视化,操作化的方式告别过去,回归当下生活,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巩固咨询疗效。

3. 叙事疗法的对于述情障碍困扰的来访者干预的适切性

叙事疗法在操作的过程中非常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师是来访者的合作者,以一个平等,好奇的陪伴者姿态协助来访者往“偏好的自我”行动,让来访者从受害者的角色变成握有自我生命主权的角色。其营造的安全,接纳氛围,平等的咨访关系,可以让易于紧张焦虑的有述情障碍困扰的学生更放松,更有力量和动力去尝试表达事件;

叙事疗法强调叙述主线和支线故事,强调引导来访者的细致性表达和准确性输出,可以较好的锻炼述情障碍者的言语表达力,给其足够的时间,针对性的去整合脑海中支离破碎的片段,促进来访者自我认知更全面,更统整,更内外一致,引导来访者注重内外的和谐,享受和谐感带来的愉悦感。

叙事疗法强调问题外化,把人和问题分开,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少述情障碍普遍存在的负担感,防御感,自责度,回避度,让其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正视问题本身,解放对自我的标签化认知。

叙事疗法强调解构旧故事,重写新故事,给述情障碍的来访者一个重新认知事件和定义自我的机会,鼓励尝试用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塑造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有述情障碍困扰的来访学生从受害者的角色变成握有生命主权的角色。

最后,叙事疗法特别强调强调仪式感,用可视化的表达和行动促进有述情障碍困扰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协同来访学生整合自身资源,建构一个统整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范玉霞,刁俊荣,杨颖,信先风,董学丽. (2002). 高中生自我和谐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1(3), 331

[2] 何晓丽,张艳,徐晓. (2013).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34(5), 534-536

[3] 刘斌志(2009).论“叙事疗法”在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的运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6(2)

[4] 邱甜甜(2015).中学生述情障碍的类型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

[5] 肖嘉丽(2012).大学生生活事件、家庭功能与述情障碍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6] 肖英霞,李霞(2017).暴露和叙事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与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2):1917-1920

[7] 杨颖,吕锋,刁俊荣,范玉霞. (2003). 高中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15(5), 317-318

[8] 袁勇贵,吴瑞枝. (2000). 学习成绩与述情障碍的关系初探. 健康心理学杂志,8(2), 129-130

[ 9] 曾维秀.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9):572- 575.

[10] 张春雨. (2011). 大学生述情障碍量表的编制及实测: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西南大学

[11] 张春雨, 张进辅, 张静秋, 张苹平. (2011).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9(3), 398-409.

[12] Deng, Y., Ma, X., & Tang, Q. (2013). Brain response during visual emotional processing :an fMRI study of alexithymia.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13(3), 225-229.

[ 13] Freedman J ( 2002).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M].易之新,译.台北:张老师文化出版社

[14] Haviland, M. G, & Reise, S. P. (1996). Structure of 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6(1), 116-25.

[15] Haviland, M. G., Warren, W. L., & Riggs, M. L. (2000). An observer scale to measure alexithymia.. Psychosomatics, 41(5), 3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