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200444
摘要:“歌曲之王”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共达六百五十余首。想要谈论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就不得不提《冬之旅》歌曲集,堪称是舒伯特所有艺术歌曲中的纪念碑之作,其歌曲在旋律、和声、速度、强弱或曲式上,都与诗的内容完美结合。本文笔者将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特色、以及伴奏织体四个方面来阐述舒伯特艺术歌曲《春之梦》的音乐特征。
关键字:艺术歌曲 和声 织体
182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集《冬之旅》,这部歌曲集是根据德国诗人米勒的诗集谱成。在歌曲集中作曲家将苦难的生涯,用音乐刻成感人的旋律,谱出永垂不朽的声乐曲杰作,如同一连串荒凉的人生悲歌,听了无不令人为之鼻酸。舒伯特,在完成这部作品的次年就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这部歌曲集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春之梦》这首声乐作品是《冬之旅》歌曲集的第十一首,是整部套曲中难得一见情绪较为明丽的歌曲。
曲式结构及特点
‖:引子 | A | B | 间奏 | C :‖ | 尾声 |
| a+b | c +c’+d | | e+f+g+间奏 | |
4 | 4+6 | 4 +4 +4 | 2 | 4+4+6+2 | 2 |
A | | e-d , g-a | A | a | |
表 1
这首作品为并列三部曲式的分节歌曲。全曲都采用分节歌的样式,歌曲的音乐结构,受到歌词的支配,两大段歌词以相同的音乐重复。根据歌词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梦境——惊醒——幻想)每一段歌词对应的乐段,都是由三个不同的音乐素材来描写,以此形成了并列三段式的曲式布局。
这种并列对比的结构原则,缺乏整体的自足性,三个段落连续的对比,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多样性的要求,但又缺乏统一性。在整体上运用并列原则,虽然会存在结构向心力的缺陷,但只要在音乐的艺术特征上处理得当,也可以实现结构的统一性。譬如,《春之梦》这首曲目,音调材料的并列对比所形成的离心力,舒伯特在节奏、调性、及体裁性的向心布局来加以平衡。此外,并列三段式的音乐对比与歌词的内容也要相吻合,歌词的对音乐形式起到了统摄作用。并列三段式,只作为一个量的概念,并无三部性的含涵义。
调式调性
A段起自于A大调,B段进行了连续离调,分别到e-d-g-a小调上,两小节间奏调性变为A大调,但在B段与C段之间起到了一个巩固调式调性、稳定情绪的桥梁作用,并没有明确的结构。C段的调性高度服从,回归至A段调性,但从C段第三乐句开始,调性发生改变,转至A段调性的同主音小调上,并非一个传统的调性布局,使得该乐曲听觉效果上又增加了几分凄凉。两小节尾声在和声上继续采用a小调主和弦,在力度、速度上的渲染将,主人公的情绪降到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中。
和声色彩
浪漫主义的音乐的主要集中表现在自我情感的抒发、外部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内心刻画上,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音乐色彩的重要工具,它沿用了古典主义的和声功能体系,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半音化手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频繁出现,不但扩大了和声上的表现力,也丰富了和声的色彩。
舒伯特在《春之梦》这首曲目中,运用了大量的属变和弦、那不勒斯和弦,使得和声语汇、和弦的排列方式上有着大胆的创新,体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的艺术特征。
降五音的重属和弦
降五音的重数和弦是将重属和弦的的五音降低半音,为了加强进入属音的倾向性,即构成重属变和弦。其中的特性音程,在属和弦内为三音与五音之间的减三度,转位后为增六度,由于这些和弦在应用中常排列为增六度形式,故通常称为增六和弦。属变和弦在正常的解决情况下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属性,但增加了和声的紧张度与对主和弦的半音化倾向性。
谱例一
(如谱例一)从调性、和声方面来看,A段起自于A大调,B段离调到e小调-d小调-g小调-a小调,虽然经过多次的离调,同时又采用动机模进的手法,将每个调降五音的重属七和弦向主和弦的进行多次使用,使乐曲获得强烈的戏剧性效果,逐步地将音乐推向高潮。
这种极具张力和色彩性的和声语汇,在功能上形成了阻碍,低声部旋律线条呈半音化进行,进一步造成音响效果的紧张与冲突,使调性处于短暂的模糊的状态,使得变和弦到主和弦的倾向性更加强烈,音响效果极佳。
(二)那不勒斯和弦
(如谱例一)第十一小节,小调中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出现加之钢琴伴奏左手在a小调上的主持续,将歌词中“流浪者的美梦被雄鸡的啼叫惊醒,四周是黑暗伴随着寒冷,只听到乌鸦的叫声”的氛围表达的淋漓尽致。
伴奏织体
A段的旋律表现出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第一句左手伴奏织体常用单音八分音符,右手加之分解和弦的运用,连贯自如,使得伴奏与旋律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具有烘托情景和气氛的运用,给人一种优雅、静谧之感,使整个乐段都笼罩在梦幻般美好的情景之下。
B段的音乐内容是描写主人公醒来,又回到黑暗寒冷的现实中的情境。为表达这一内容,作曲家在速度上从A段稍快的(Etwas bewegt.)变为急速的(Schnell.)速度术语;节奏上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从A段的三连音变为在强拍上的八分音符,突出了情绪的变化;力度上A段从较为安静的pp-p的力度过渡到B段强弱张弛有度、变化多样的力度记号,使对比乐段的情绪更有张力,推动音乐的发展;钢琴伴奏在织体上作曲家使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写作手法:半音化手法,在这首曲目中的应用集中表现就在于此,钢琴伴奏在织体上变为纵向柱式和弦,每个声部都为线条半音化进行,随着声乐旋律的半音化,以及变和弦在音响上的紧张度,使得纵向和弦与横向线条之间的逻辑性更加明显。(如图一)第十小节,钢琴左手为a小调主持续,右手使用变和弦,使气氛再度带有紧张的情绪,获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C段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旋律又回到平和安详的气氛中。在速度上,为慢板(Langeam.);节拍与前面两段形成鲜明对比为2/4拍;在织体上,左手双音加之右手前十六后八的音型,整体上较为工整;旋律上,采用了大量的级进都与前两部分形成对比,但速度和调性有明确的再现,旋律音调也有前两部分的综合因素,音乐最终转束在带有调式色彩的a小调上,作曲家根据音乐的内容突出了中间的对比部分,将并列三部曲式的并列对比的结构原则表达地更为明确。
五、结语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不论取用什么样的曲式,旋律和诗都能巧秒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艺术歌曲《春之梦》的浅析,可以看出作品中钢琴伴奏不仅用来帮助旋律、制作和声背景,以及刻画节奏,还能强调旋律无法传达的气氛,这些特点足以显现出作曲家自己对自然、人生及世界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李彦博(1998.10),女,汉族,甘肃定西,上海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