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洪濑第三小学 362300
摘要:“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有效教学;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知识,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使每个学生在“操作”中互动,在参与中发展个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量出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指几名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由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被教师一一猜中,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是怎样猜的呢?疑中生奇,奇中生趣,教师抓住此“黄金”时期,及时点拨,引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一定的,那么,究竞是多少度?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想一想、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来验证它是多少度?”。接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2)算一算:把三角形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能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而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知识点理解困难,用传统教学手段又很难讲清。此时,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然后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等教学手段非常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化解,必然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捕捉亮点,发展思维。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堂精彩生成点,并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亮点,将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方案,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例如,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一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回答总是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在发现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时,调整教学设计,在黑板上呈现出这样的图形,提问说:“某人从甲地到丙地,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甲地直接走到丙地,另一条路是从甲地经过乙地再到丙地,哪样走近呢?会不会有某个特殊三角形,走两边的路程之和比直接走一条边的短呢?小组内利用刚才拼成的三角形,展开研究、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小组学生通过测量并计算出三条边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的小组把围成三角形三条边中的任意两根连接起来与第三根进行比较;还有的根据“两点间连线,直线段最短”反推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沉闷的课堂瞬间转化为富有探究、活力四射的精彩课堂。
四、开放过程,拓展学习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新知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如教学对称图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蝴蝶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并注重对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演示中明白什么是完全重合,怎样是不完全重合。不要急于提示对称图形概念,因为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建立和领悟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只有老师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多经历,才会有感悟,才会“从量变到质变”。在学生对折蝴蝶后,又安排学生找一找,折一折的活动,“除了蝴蝶,黑板上还有其他的对称图形吗?”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验证,(太阳、小草、花儿、白云等)在多次的亲身经历体验中,学生主动建构了“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类比和分析的能力,这样的数学活动就是有效的。
总之,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图形与几何,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也才能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庄建森.探讨如何促成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4(36):91.
[3]陈剑芳:《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