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如是说。此时,身为民族地区思政教师,笔者的使命感愈发强烈。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笔者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有了新的理解,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反思课堂,探索出以下几条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以优化教材内容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多元文化教育是在认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又看到了不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来展开的民族团结教育。
当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多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来解决族群之间的冲突,如加拿大采用“注重文化嵌合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美国采用“ 同化主义与多元主义共存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具特色,由国家推动,表现出多种文化间的和谐统一。
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了我国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遗产,风俗习惯、学习交往等资料,使得学生坚定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在认同、发展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相互借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这样才实现了课堂目标,从文化多元主义角度反对民族歧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多视角地观察社会,健康地发展自我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平等的原则”,笔者在课堂中展示了学生较为熟悉的几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和多样性文化,使其感受文化间的差异,同时描述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交流、交往、交融。对于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知识,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笔者通过实验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更立体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 ,根据该国宪法规定履行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的人。公民意识是指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公民对自已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适应国际民族教育发展趋势,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团结教育上升到公民教育的高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立公民意识,首先要建立健全其生成机制。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复杂,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所以公民意识的第一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心骨,让学生在这样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增加国家认同感、责任感,也就能更主动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第二,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比如在课堂中讲授“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时,笔者通过汉字、史书典籍等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对本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相互协调,不同层次的认同可以并存不悖,还可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保留并发展本民族特点,形成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和谐的民族复合体。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做出不同层次的认同,关键在于人们将哪种认同优先,而“公民意识”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公民拥有所属民族的血缘、心理、文化、信仰等,同时必须履行所属国家规定的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就在其中。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明确公民的主体地位,会让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成为公民自主自觉的行动,反之,在法律框架下,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则会受到处罚。这让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学生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公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可将全体未来公民作为主体来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采取课程实施与评价策略,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责任意识和自觉力。
读史明鉴,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融入地域历史,可以使学生们在客观地了解过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自觉主动地接纳有关知识,认识到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笔者试图在课堂中,融入了同一历史时期新疆所经历的变迁,以及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民族问题的处理,对照今天,寻找民族团结教育的最好载体。
远古时期,华夏民族就繁衍、生息在这里。而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发生矛盾的时候,历朝历代采取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坚持统一。秦汉时期陆续在边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护宪校尉、护乌桓校尉,幵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隋朝在分化东西突厥、打败突谷浑之后,就设置了且末郡、鄯善郡和伊吾郡。唐朝统一西域之后,不仅在现在的吐鲁番设置郡县,而且在现在的乌鲁木齐及昌吉一带和哈密地区也设置郡县。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将新疆纳入行省制度的管辖之下。明朝设置哈密卫。清朝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维护和巩固了这一地区的统一,在新疆建省。70年代中后期,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共同对付外来侵略。新疆作为大后方,维吾尔、汉、哈萨克等各族人民捐款捐物,并建立了援助前线的国际通道,陈给抗日的大后方,促使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在。通过这样的课堂实验,笔者发现,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加入地域历史,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打消他们对强制灌输的反感,另一方面可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增加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邵晓霞.从运动到制度化: 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2] 钟海青.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与路径选择: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团结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3]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报.2010(2).
[4]托娅,林锋,朱建平.《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多元文化教学设计》[J]. 中国民族教育.2010.
[5]周瑾.多元文化视域下对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4).68.
[6]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7]陈丹丹.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5).
[8]苗普生.文化认同: 新疆历次动乱的深层次原因及历代应对之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