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0
这本书它精于文采,胜于哲思,文史融通。接下来也将以此三点为出发点展开感悟,三部分无法完全分割,写的时候也很纠结,暂且如此分类吧。同时,由于阅历和知识的不完善,对于此书的理解可能有些许偏差,部分内容借鉴百度百科。
《雪国》一书讲述的是一个东京的舞蹈艺术家村岛,三次前往雪国与当地艺妓驹子相会,并对萍水相逢的叶子产生牵连的故事。村岛在东京有着妻儿,坐食遗产而整日无所事事,偶尔通过报纸杂志研究,讨论西洋舞却不去现场观看,对万事万物抱着一种虚无之感。当他无意间来到雪国的一家温泉旅馆偶遇驹子,感其冰清玉洁心甚悦之,后来又两度相会雪国。
初读略觉无味难懂,但在重读后的细细品味后,便能体会素雅之下浓厚的悲哀,川端康成用极尽的笔法去描绘出那些空寂悠远的雪景,悲凉的氛围也油然被渲染而出,尤其是结尾的高潮,当大片的银河自天际倾斜而出,隐没在夜色中黑压而古老的小镇突然被冒出的火舌惊醒。那一刻,所有隐忍的情绪都被一步步推进而达到极致,喷涌而出,却终究化为灰烬。
首先在国际上对川端康成的思想看法褒贬不一,然而它“高超的技巧”确实公认的,正因为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他的文采是举世而公认的瑰宝。
贯穿全篇的唯美主义。“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白雪皑皑的雪国给人一种纯净空灵的唯美氛围。再如,”这是一幅严冬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学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的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竟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氛围”,仿佛眼前已然呈现那寂静清冷的夜景,表现出一种流动的灵动,如梦如幻,恍若梦境一般。
而作者笔下这种唯美意象又与人物紧密相连,当村岛在火车上初见叶子时:“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而当他在温泉酒店初遇驹子时:“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的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甚至叶子的死,都写的如同银河倾落般壮美。那唯美的雪国夜色仿佛时叶子的代言,而驹子则是纯净无暇的,近乎超脱的人物形象,如同梦中情人般渴望而不可及,无一不展现了川端康成心中对女性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突破时间的“余情之美”。川端康成自己在随笔集《独影自命》中谈到“这篇小说不是一气儿成的,而是想起来就续写,断断续续在杂志上发表,因此显得有点不统一,不协调。”但正是这“不统一”的文体,得以是严寒,初春,深秋这三个日本传统审美最美的季节融为一体。人物情感与季节风物的交织,雪夜沁人肺腑的静谧,深秋冷洌孤寂的银河,初春嫩绿的新草与如盖的杉林,使得某种愁绪,幽玄,乃至妖艳的气氛交织成花蕾,在这远离喧嚣的雪乡中绽开。
发挥极致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对于文字的追求可以说到达偏执和病态的,在雪国之中,他写雪,写似死似活的蛾子,写漫天坠落星辉,写火,他将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在了对物的感受上,他写的每一个物,几乎都包含着一个悲伤的隐喻。他的作品似乎只为传达某种感觉,若无却有,似有却无,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情绪。
其次,《雪国》这书叙述性不强,作为小说它不应该仅仅服务于故事,它从来不需要对故事负责。它胜在精妙的语言技巧,胜在暗含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完美展现。
物哀思想与虚无的融合。物哀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男女恋情的哀伤最为突出。驹子如飞蛾扑火般爱上了村岛,难以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认为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他对他包涵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因为他认为一切的努力皆是徒劳。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就如同仙界之女,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种浓厚的虚无感与物哀紧密相连。
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雪国》整部作品的背景是在偏僻遥远的雪国小村庄,似乎与现实无关。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日本军国主义正在经行疯狂的扩张,日本国内也民不聊生,于时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
第三层是对自然物的感动,日本文学家大多以自然为友,在自然中发现美,在文学作品中融入自然之美。《雪国》从夜空下的白茫茫,到月,甚至小到飞蛾,杉树,小草都有种独特的韵味。“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
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最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反应当时的历史状况,脱离历史社会条件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雪国》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里的故事,与客观现实毫无瓜葛,但其实,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正面反映这场战争,却用高度的感性代替理性,通过全篇村岛的万物皆是徒劳的思想流露出寂寞凄凉之感,但结尾的高潮川端康成给了村岛一个无言却哀静的结局。叶子的意外死亡,驹子的癫狂,这一切让村岛麻木的心灵泛起涟漪。“待村岛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当时大多数作品皆是歌颂军国主义,中间这样一部看似远离政治的小说显得格格不入,《雪国》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给那些饱受战乱创伤,对未来感到失望和虚无的人们一个心灵的疗养地,使人们的心灵重新泛起涟漪。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化虚为实,化实为虚,来反对军国主义对人们心灵和生理的创伤,来慰藉同在战乱中无能为力的人们。
《雪国》一书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数十年改一书的毅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绝美意境;在人物情感与季节风物之中揉入日本传统的哲思与思想,将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发展到另一个高峰;文史交融,通过文章反应历史,反思行为。同时也正是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深深影响着人们当时的思想,包括川端康成,使人们普遍有着一种虚无的悲寂 ,一种对和平安定,纯净美好的雪国之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