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中医院 浙江省 313100
摘要:血栓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直接性的威胁,而血栓疾病主要是利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些药物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类的西药,具有较强的抵抗性和副作用,所以开展中药方向的抗血小板聚集研究迫在眉睫。为此,本文针对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性评价;活性成分筛选
在血瘀证的治疗方面,中药治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不仅能够使得人体血液流动力学得到改善,针对血栓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肿瘤疾病以及心肌缺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人体血液中,血小板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血小板活化后能够产生聚集和释放等相关功能,尤其是释放的二磷酸腺苷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对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便会导致疾病的迅速发展,例如肿瘤转移情况,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甚至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等现象,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抗血小板的药物,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则是阿司匹林,虽然该类型的药物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但是临床上体现的抵抗性和副作用则相对明显。所以,研究活血化瘀的中药则具有较强的迫切性。
1中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的相关分析
如果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较高,那么血栓的形成概率则较高。而导致血小板出现活化的原因较多,例如血管出现损伤,或者受到凝血酶,胶原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相关活化诱导剂的影响。当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时,则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和黏附性,一旦血小板出现聚集反应,则会直接提升血栓的发生概率。通常情况下,血小板出现活化情况,物质代谢则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血小板内颗粒释放的特异性物质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例如P-选择素,β-血小板球蛋白,可溶性CD40L(sCD40L),血小板第4因子,以及血栓素A2和血栓素B2等等。第二,血小板活胞内的第二内信使钙离子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情况,而环磷酸腺苷却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只有当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时,这些物质的特异性才能对血小板的活化水平进行真实的体现,例如P-选择素,在血小板活化分子的表征方面则最具特异性,所以P-选择素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中的主要参考标准。在这些物质中,有部分物质能够加速血小板聚集的形成以及血栓的形成,例如5-羟色胺,不仅能够对血小板进行激活,还具有强化胶原的效果。所以,通过对该类物质量的分析,能达到评价活血化瘀中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目标,并且评价的灵敏度和精准性要明显高于血小板黏附性实验与聚集性试验。
针对中药抗血小板活性评价的实验方式而言,现阶段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即体外实验方式,活体外实验方式,离体实验方式以及体内实验方式等等。实验所测试的项目也较多,例如血小板的黏附性,血小板的聚集性,以及相关物质等,必要时还会通过借助体内动物血瘀模型实验的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由此提升评价结果的精准性。通常情况下,中药抗血小板活性评价的流程如下:首先,采取动物体内实验的方式或活体外实验的方式进行分组给药;其次,及时取血,并制备血小板悬液或者富血小板血浆,同时要保障血小板的浓度符合相关要求;再次,将诱导剂加入到PRP(WP)之中,由此确保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性变化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测试;第四,利用试剂盒或流式细胞术的方式对血小板释放物质和代谢物质的改变情况进行科学的测试;最后,及时观察和测定血瘀模型的各项参数,并对其进行精准记录。
2活性成分筛选的相关分析
受体理论表明,要确保药物药效的充分发挥,则要保障药物与受体的特异性处于结合状态。而药物的药效强弱则可以通过药物的亲和性进行体现。所以,血小板是一种附有多靶点的生物介质,在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性成分筛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活性成分筛选法中,常用的方式为离线血小板膜固相色谱法,也就是常说的固相萃取技术结合色谱分析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对中药提取物的指纹图谱进行科学建立;其次,利用中药提取物生物活性离体血小板,并采取离心过滤的方式;第三,针对未结合的成分要进行洗脱,针对破坏血小板释放和结合的成分要进行离心过滤与分析;第四,对提取后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由此科学的得出同血小板结合的具体成分。
3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1在活性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血评价方面的研究,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的中药以及相应的成分,都具有抗血栓机制,但是在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药理研究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在抗血小板的黏附性测试和聚集性测试方面,灵敏度较低。在抗血小板聚集测试方面,现阶段采用的比浊法较为传统,并且血样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该类型的测试方法无法精准灵敏的反应出中药血小板的聚集性。
3.1.2药效观察为药理研究的主要侧重点,所以针对分子水平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3.1.3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检测和推断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研究过程的严密性有待提升。
3.2色谱法筛选活性成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血小板为介质,利用色谱法开展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血成分研究,不仅具有专业的受体理论指导,还具有显著的快速高效性。在部分活血化瘀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分析中,取得了理想的分析效果,但是在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3.2.1如果利用色谱法开展活血化瘀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则重点利用的是血小板膜固相色谱法。该类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药物筛选过程和物质分离鉴定过程是处于分开状态的,所以无法对血小板和药物作用的各项动力学参数进行精准的反应,更无法对不同成分间相对活性的大小进行直接性的反应,所以药物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分析。生物色谱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从本质上而言,该技术属于药物与受体特异性作用的在线分析技术,现阶段主要应用在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等中药活性成分方面的筛选分析中,而针对血小板方面的筛选分析还尚未具有大量的应用,而血小板是一种活性生物材料,所以生物色谱技术在活血化瘀中药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落实。
3.2.2利用涂层毛细管电谱法开展血小板在线药物分析,取得了初步尝试结果,但是该类型的实验检测结果与传统的研究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实验检测的方法与条件方面还需要进行科学的改善。例如,将血小板膜受体的生理活性和现有的血小板筛选方法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血小板在生物色谱方面的研究,或者开展血小板在毛细管亲和色谱方面的相关研究,由此能为活血化瘀中药的筛选以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条件。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的作用途径与靶点能够得到科学的明确,大量的专业人士开展了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改善。只有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应用,才能逐渐提升对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的掌握情况,由此指导中药的有效开发与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
[1]杜金行,李腾飞,史载祥.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247.
[2]王婕,国丽平,王怡.中药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93.
[3]徐大鹏.活血化瘀中药之药理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1(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