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学外用,演绎精彩——关于“陶渊明”主题阅读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2


内学外用,演绎精彩——关于“陶渊明”主题阅读的几点思考

侯卫红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50


【内容摘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倡导下,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文本阅读形式。目前的阅读文本改变了原先单一的碎片组合,文本内容的选择更具综合性以及题目在继承中寻求新意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着重讨论继承与突破的问题,并回归到语文的课堂教学。文本《陶渊明:四海和丘山》更是给人一种灵动与隽秀的味道。

【关键词】碎片 综合 继承 突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与学生的生活化阅读紧密联系。巧用非连续性文本,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路径,掌握逻辑思维方法,更好地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近几年多地的中考,都选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例如:2015年绍兴地区的中考命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择的是“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提供的文本内容分为:“话题背景”、“调查数据”、“精选案例”、“各方声音”、“新闻现场”五部分。每一部分提供的文本信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碎片、简明、概括,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缺少内在的必然联系。此类文本的阅读,虽然也需要学生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理解,但不能不说碎片化痕迹过于明显。

而2016年的文本材料,显然进行了精心整合。围绕“陶渊明”,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性情志向、诗文著作、人物传评等文字沿着“四海与丘山”层层推进。各部分内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既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巧妙地解决了文本过于零碎的瑕疵。

其次,文本内容的选择更具综合性。

此次阅读文本综合了现代文与古诗文,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第1、2小节主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形式介绍陶渊明,并在其中穿插一定的古诗文,如《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的描述,接着补充一整段文言形式的文字——《晋书·陶潜传》。此外在文本中又融入了陶渊明本人的作品,并考虑到了课内外知识的结合。在这样一篇阅读中既综合了大量的信息,又使得各个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互为参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语文知识积累,考查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解可能。

再者,题目的形式在继承中寻求新意。

题目分为四大块:“读·通文字”、“读·析文章”、“读·品文学”、“读·悟文化”。其中前两块题目是对传统考查形式的继承。“读·通文字”中解释句中的加点词,辨析加点词意义,断句,翻译句子这四个题就是原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型。“读·析文章”中一个考查概括,一个考查内涵理解,也是基本延续了原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

当然在继承中也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后两部分题目对于考查内容作了有效的探索。在“读·品文学”中以15题为例:

题面:《读〈山海经〉》(其一)如何体现陶渊明“能从极平淡、极普通的田园生活中体味到无限的快乐”这一点?请结合这首诗的词句加以品析。

这个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品读诗歌,并能对诗歌形成一定的理解与感悟。尽管古诗鉴赏是语文考查的一个回归,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文本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但重点还是得从诗歌本身入手。如学生得从“草木长”、“树扶疏”、“微雨”来、“好风”俱等普通的自然现象中体味自然之乐,这显然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大考验。

再者题目还蕴含了对“慢生活”的致敬。自然、耕种、阅读、友人……等因素无不透露着对生活质量与厚度地追求。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的一个感想》中所说的: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或许仅凭一道题目并不能在考场上改变什么,但是一道题就如一缕希望,有希望的机会,就有想像的田地,才能憧憬美好的萌芽。

在“读·品文化”中更是让思维的火花绽放别样的美丽。

题面:17.儒家主张“济世安民”,道家崇尚“自然平和”。陶渊明是“儒”?是“道”?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的阅读积累,参考名家点评,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儒家情怀]“陶渊明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求黎民,治天下。”“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翻身一怒虎川,秀才出手乾坤转!”——梁衡

[道家风骨]“陶渊明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鲁迅

闻一多先生说:春秋时代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时代,那时候政治上保持一种均势。专制政治还未出现,所以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不得不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毋庸置疑,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教学参考中都会倾向于赞赏儒家的经世济民的思想,而用消极避世来否定洒脱的道家风骨。非常惊喜地看到这个题目抛弃了这个政治桎梏,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文本的阅读,既可赞美陶渊明起初心怀大济天下苍生的情怀,也可欣赏躬耕田园的平和洒脱。并且通过梁衡和鲁迅的两则材料补充,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在这样的一种自在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维度才会得以拓展,由此产生的影响或许会更加长远。

仅从这一个题块,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丰富的内涵,也让我对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整体化,注重方法策略,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从而有效、高效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语文,就应该像这样积累知识、品读语言、感悟思想,既有继承,又非浑身静穆,所以精彩。立足课堂,留心现实生活,巧用课程资源,关注个体阅读方法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