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诸多学习能力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占据较大的分量。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意味着数学知识将学习得更充分、彻底和有效,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策略
1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对象,学生的表现,对知识的吸收情况,都是影响教育效果、反映教学水平的直接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以后,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目标,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单纯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思维能力要求灵活性、原创性和敏捷性的特征,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体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上,所以数学学习的本质也可以看做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足以说明数学思维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因其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各异,所以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还需因材施教,结合各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发展创造空间。综合来看,数学思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更好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2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培养的有效对策
2.1 营造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较为薄弱,其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面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不可避免地被抽象知识影响。而利用情境化教学构建数学教学课堂,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并借助一些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全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强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双位数减双位数”教学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与小红需要准备许多食物招待朋友,所以去附近超市购买食材,他们在水果超市中看到了52个苹果,购买了28个,请问超市中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出题结束后,教师发现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课堂参与度极高。教师通过此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教学存在的关联,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大力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有效提问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现状,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然后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问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研究时间,让学生主动动脑并得到答案。以小学数
学教学中图形有关知识的教育为例,教师针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本知识讲解完成后,为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三角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应用,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小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然后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总结并归纳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进行有效提问,能够促使小学生思维跟进教师的讲课步伐,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2.3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需要数学教师从此入手,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灵活性思维的锻炼,真正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需要做的是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存在关联的信息和元素,从而将其放大、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并以生活实例的阐述促成教学与生活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进行专注的思考和认真的探究,对于降低问题难度、理解困难度也有不错的功效。这是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又一个好处,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剖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潜力。
2.4 巧妙设置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立,数学也是如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巧妙设置一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两个正方形是否能拼剪为一个同等面积的新正方形,谁能以最少拼剪次数完成?通过此问题,教师能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更深入地探究勾股定理的方法与思想,从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数学问题,因此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思维过程,若学生长时间不进行良好的思考,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极易造成思维僵化的问题发生,对学生后续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及变化,使其明确问题本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例如,在讲解“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三角形内角与四边形内角各为多少?”“怎样求和四边形内角?”“五边形与六边形内角你们会探求吗?”以此类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掌握类比与归纳方法。随后,教师可继续向学生提问:六边形怎样变为三角形,有多少个三角形呢?”“同学们发现了怎样的规律呢?”通过此种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思维过程,进行分析与论证。这样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5 合作学习
小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思维习惯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需要进行因材施教,以确保班级中所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要想在一节课堂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教师要设计能够综合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科学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和讨论,将每个小学生的思想成果汇集起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能锻炼思维,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进行“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小学生区分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教师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列举出三个生活中应用到圆柱或圆锥的实例。这个学习内容布置下去后,小学生表现出了思维侧重点的差异性,比如小组内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公共设施的回忆,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家庭内设施的回忆,思维侧重点的不同也促进了小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帮助小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有较高的理解难度,要想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小学生运用灵活的思维解决问题,达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目的,也能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霞.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18):39-40.
[2]邓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3):69-71.
[3]马世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