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九中学 456550
听课,近来大家又叫做“看课”,也有叫做“巡课”的。听课和看课、巡课是一回事儿吗?百度了一下,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固然是,听、看、巡之后,总要对课来一番评头论足,评老师评学生评效果。笔者不揣浅陋,姑且以“看课”论之,以语文课如何“看”声音为例,试析三点看法。
一、看读书声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课,无非就是个“读”字。叶老的话,实在是对语文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最朴素最简明的解读,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最讲究语言的艺术,其魅力也正在于此。难以想象没有了读书声的课堂会是怎样。看语文教育大家的课便是如此,下面以程翔老师《再别康桥》为例。他教学第五段,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辅助“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朗读……
师:同学们抬头看老师。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程老师在范读中很陶醉,全场鼓掌。)你得想象,伴随朗读,想象美好的景色。一起读。
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
这样的例子在程翔老师的课中太常见了,比如《行路难》、《卖炭翁》等等。
新郑三中语文老师贾会彬老师上《雨巷》,处理反复手法时,采用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式展开……
师:请你从三、四、五节中任选一节,诵读之,并说说你是如何诵读有反复的句子的。”
生1:我读的是第三节……(诵读内容略)“像我一样”用的是反复手法,它强调了这个姑娘和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对,强调的就是这种同病相怜、心有灵犀的感觉。另外,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第二个“像我一样”好象加重了,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1:为了强调。好像第二个“像我一样”作者更肯定了一样。
师:有道理,在具体的语境里反复或排比要读出变化。还有谁愿意读读。
生2:我读的是第四节……(诵读内容略)我觉得,第二个“像梦一般的”需要读得比第一个重一些,以强调凄婉迷茫。
师:读得非常好,解读也到位。还有谁?
生3:我读的是第五节……(诵读内容略)两个“远了”强调姑娘渐渐远去。
师:我注意到你的第二个“远了”读得比第一个轻,为什么?
生3:我这样读,是希望读出那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贾会彬老师善于引导不同的学生读书,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深度,使本来容易被忽略的反复手法,通过一次有一次的读而趣味盎然了。
钱理群先生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感动。”不论从语文课语言技术的层面,还是从生命感动的层面,我们的语文课堂都不应该丢失了“读书声”
二、 看笑声
据说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开设了“诗经”、“楚辞、“唐诗”近十门功课,听他课的学生特别多。开课前闻先生昂然冲进课堂,放下讲稿,慢条斯理,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露出洁白的牙齿做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没有接受这种礼让。他的课堂也因此被学生戏称为“笑声课堂”。
曾看过魏书生老师教过一节《人生的境界》,魏老师仿佛手中有一个无形的魔杖,使得课堂笑声不断,高潮迭起,学生在笑声中学的如痴如醉,全然进入了忘我境界。下面举课堂两个小片段为例:
一例在上课前:
师:刚和魏老师见面,紧张吗?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笑)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笑)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笑)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师:那咱们就做点别的吧。请闭目养神,想象你自己走出户外,看到一汪湖水。走到湖边,想象这湖水是平静的还是有波浪的,平静的是有水纹还是像镜面,如果是像镜面,低着头看得见自己的倒影吗?再看仔细一点,你的容貌,你的眼睛,你的眉毛,不睁眼,看到自己的眼睛眉毛的举手。(生举手)举高一点,有的看不清,有波纹。好了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看看在哪。还紧张吗?不紧张的举手。把“不紧张”念一遍。(生大声念,大笑)
还有一例在上课中: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在第五页第三段,答案在这里。是把这一段读一读,还是找答案?(读。)分男生、女生读。谁先读?
生:女同学。
师:悠闲快乐的事,是该女士优先;可是赴汤蹈火的,要去克服困难的事,男子汉还好意思让女士优先吗?(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笑后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生:(男生举手,全体学生笑)
闻一多先生的“笑声课堂”自然与他渊博的学养、幽默的谈吐、率性的人格不无关系,而得学子们戏称也就不足为怪了。魏书生老师深谙学习心理规律,凡事和学生商量着办,幽默风趣,教学无痕,可谓是教学中的高手。
有人说,好课是一种享受,差课是一种忍受。我们也许永远成不了教学中的大家,也不一定天天都能上好课。但我们一定要“目中有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因为无论从学习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我们的语文课堂都不应该少了“笑声”。
二、 看掌声
常见某歌星演唱会要掌声,有没有哗众取宠之嫌姑且不论,也有老师上课要掌声的,就值得思考一下了,原来都是“要”,而不是别人“给”的。安阳常作印老师教学《七子之歌》,临近下课,作诗一首: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看课人,包括学生、老师全场起立,给以长时间最热烈的掌声。常老师课上的掌声,非要而得,那是他长期积淀,走课至高潮时,诗情陡然喷发的结果使然。
笔者曾作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讲评课,学生轮流展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学生作文片段举例:
作文1:“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的世界中……”
作文2:“或许,那份感动,就是夏日清风徐徐吹来,升成冬日暖阳温热心间,或许,那份感动,犹如汩汩清泉滋润心田,好似沙漠绿洲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文3:“感动就是我看到母亲两鬓的缕缕银发时心头的陡然心酸……”
作文4:“感动就是遇到困难时,老师对我投来鼓励的眼神
作文5:“当我看到刘洋航天器着陆的那一瞬,我被感动了……”
……
佳作不断,掌声迭起,甚至全体起立鼓掌,师生全然沉浸在掌声制造的温馨和感动之中。
掌声是要来的还是自发的,不能一概而论。就课堂气氛而言,不论从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我们的语文课堂都不应该缺少了“掌声”。
看课,应该有很多看头,而不止以上这些。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