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安团实验学校
【摘要】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代表性语言,本身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从语言的起源和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来看,不同语言产生,一定蕴含着某种互相关联的逻辑。本文将通过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举例探讨它们在表意方式、词形变化和主语处理等三个方面的差异,从逻辑溯源的角度思考语法现象,创新语法教学。
【关键词】逻辑 词形变化 形式
传统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通常从语言现象中总结规律,然后进行模仿、操练和运用,缺乏从语言现象背后探寻支撑这些规则的逻辑思考。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且在语言输出的运用中不够灵活。从多年的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揭示并利用好这种逻辑关联的正向学习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语法的本质特征和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率。
“神”与“形”的表意方式:汉语表意关注“内在气质”,英语表意强调“外在形式”。
在语言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表意更多的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英语表意更多的体现在语言形式上。通俗的讲,汉语在表达时注重“精气神”,注重对语言环境氛围的营造,英语表达时更注重对“外在形式”的打造。
理解了这个区别,我们就能很快的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一般疑问句就是在陈述语序的基础上,通过将助动词或be动词提前,改变句子的逻辑顺序来实现的。同理,特殊疑问句,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看做是在一般疑问的语序基础上,再将特殊疑问词置于句首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原句的主语、(对主语提问时语序不变)、谓语等成分的位置整体后移。例如,“我爱你。”
I love you.(我爱你,陈述语序,主谓宾结构)
Do I love you?(我爱你吗?一般疑问句,句首添加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助动词do,原句整体后移)
Who do I love? (我爱谁?特殊疑问句,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在一般疑问句基础上,把疑问代词who(谁)进一步提到句子开头,其它部分后移。)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语“I”的位置,随着表意功能的不同,从陈述语序的第一位,到一般疑问句的第二位,再到特殊疑问的第三位,是个逐步后移的过程。通过调整语序的方式实现这一问句功能是英语问句构成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变与不变词法功能:汉语词形鲜有形变,英语词形变化比较丰富。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名词的单复数和一般现在时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以下简称“三单式”)的使用是学生在句子输出时最容易出错的。站在汉语角度来看,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或者动词“三单式”并没有影响句意的表达,为何汉语中没有,而在英语中会有这些语法现象呢?这也是很多学生头脑中潜在的疑问和屡屡出错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避免错误的产生。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如果把这两种语言放到更广的语系中去比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语言有7000余种,通过词形变化(inflection )导致语法功能改变是许多语系共有的特点,只不过汉语的词形变化不够丰富,动词基本没有变化,例如:你是,我是,他是,“是”可以用于任何人称后。英语中的词形变化比较丰富,例如,一般现在时中be动词“是”,保留了am, is, are三种不同的形式,而其它行为动词只保留了原形和“三单式”;然而,在一些语种中还有更丰富词形变化。例如法语和俄语中,名词除了有单复数的形变外,还有阴性和阳性或者中性之分。所以从复杂到简单的词形变化可以看做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不断优化和被认可的过程。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单三式”被优化和淘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目前的这种语法现象的保留被是普遍认可的,所以我们必须遵从。
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带来更丰富的语义信息,让表达更精准。例如:我的书,(汉语中不借助情境,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书);my book(只有一本书),my books(多于一本)。再如:我看电视。“I watch TV.” 与“I watched TV.”仅通过动词的形变,就能区分出是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或事件。由此可见,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增加语言信息,语意依赖语境,充满了想象空间,表意更主观;而英语句子中变化的词形赋予了更明确的含义,让表达更高效客观。
能省与不能省的主语结构:汉语追求意境体验,英文追求形式完美。
在语言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句子中省略主语的现象十分常见。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文学及日常口语中均有表现。但是英语中除面对面交流所使用的祈使句,由于主语you就在眼前,可以省略外,一般不会有主语的省略情况。
余光中先生曾在美国教学唐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美国学生听后茫然:没有主语可不行,于是五言变七言:
我于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Beneath the pines look I for the recluse,
His page replies, “Gathering herbs my master’s way,”
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You’ll find him nowhere , as close are the clouds,
Though he must be on the hill, I dare say.
每个句子主语添上了,结构完整了,诗意却没有了。英语语法对句子的完美形式孜孜不倦地追求,以至于如果句子主语过长,听起来让人感觉“头重脚轻”时,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把主语换成it,即所谓的形式主语,待句子在形式上有了主谓宾(主系表)等完成的基本结构后,再把真正的主语结构放到句子的后面。例如:学好英语很重要。我们可以表达为: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important.或Leaning English well is important. 但由于主语过长,英语中更倾向用it来作为形式主语来表达:“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形式主语的句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理解了英语对形式要求近乎苛刻的这一特点后,类似It is + adj(+for sb. )to do sth.和It takes/took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 的句型结似乎有了温度,让我们感受到语法的学习过程原来是如此理性、充满灵性的可爱的过程。
一切偶然的背后,定有必然的逻辑。以上,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在看似纷繁复杂的语法现象中点选了英语在表意方式、词形变化和主语处理三个方面的语言现象作为突破口,通过汉英对比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和梳理,探讨这些个案背后的逻辑。我们认为,每个“习惯用法”或“固定搭配”语法现象的背后都是有逻辑支撑的,探寻这一逻辑的存在,定能揭开英语语法的神秘面纱,为英语的语法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 钟平 喻凯迪《逻辑英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8
3. 余光中 《中西文学之比较》 中国网络文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