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黄潭完全小学 441518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上好实验课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实验作为科学课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 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追求活动的外在性,忽视了活动的体验性和思维性等。 而小学科学是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显而易见, 科学实验活动对学生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源自“好玩”,当要求他们真正探究时,则兴趣陡然衰减。他们不知道实验要做什么,没有目的和计划;课堂表面热闹,可学生竟然不知道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这样,他们玩得开心,收获却是微乎其微。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并勇于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和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三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通过精细化演示实验、创条件分组实验、多渠道设计实验、创造游戏化情景和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到观察、研究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以这样教、学法的方式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实验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更具体,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几点浅显的认识: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同学们进行观察的实验。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便于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概念,掌握自然现象及规律。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例如,我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内容时,在介绍了实验仪器以及使用方法以后,我作了食盐的投放以及搅拌的方法的演示,到后面的过滤的操作方法的演示。因为本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溶解》中的内容,学生接触这些实验仪器及进行实验操作。需要老师按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用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如我在教《电磁铁》一课,上课开始史做了一个直钩钓鱼实验,在做这个实验前,我提出: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实验并想这是为什么?当他们看到鱼确实被“钓”上来时,很高兴。直钩为什么能钓鱼呢?同学们联想到学过的磁铁的知识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钓上来的,而是吸上来的,这说明这个鱼竿有磁性,再通过剖析这个“鱼竿”,学生看到它是由导线、电池、铁钉组成的,老师进而诱导出这样的装置叫电磁铁,并出示课题。整个实验,由于演示恰当,能使教学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思维也一环紧扣一环,它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努力探究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基础。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在小学科学书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更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哲学家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各种不同职业积累各种不同能力。那么作为小学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当然也必须在小学生不断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分组实验是团队合作参与竞争的一种形式,能展现不同的能力,因此分组实验是小学科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实验。在小学生的分组实验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这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本次实验是很成功的,取得了好的成果。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这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因此学生要利用科技活动课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例如,在教学内容《种子的一生》时,我分发给学生植物种子,让学生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又如在研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因此我用科技活动课让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实验方法,通过我们全体师生得出改进方法: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显而易见。 因此多渠道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探究习惯,还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课前预案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因此,在制定教学预案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游戏化的导入教学,“因势利导”的策略教学中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磁铁》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和隔着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步骤:
1、玩“磁铁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识别信封里的各种物品,然后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最后归纳得出磁铁的性质—磁铁能吸铁。
2、小节目激趣。设计布娃娃在桌上跳舞的小节目,引起学生质疑后再析疑、解疑。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
3、知识应用“巧取试管铁钉”验证上面结论。
让学生在玩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玩中融学,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生活性,学的有趣,学的充实。教学活动若被赋予生动、活泼的游戏情景,它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的娱乐需要而愉悦,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供生动形象的声像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开发功能可弥补其中不足,可以运用不同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过程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课题时,我直接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听到各种声音,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积极探究、想象丰富。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问题时,由于物体发声时振动频率很快,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它的振动现象,学生只能用触摸、借助其它物体观察等方法来感知物体发声时在振动。而多媒体的运用,可将振动过程进行放慢处理,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这样,不仅能正确地反映科学事实,而且通过动画这个媒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活泼、生动。所以,充分用好现有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根据课堂需要,上课老师充分使用电教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制作降落伞 》、《玩潜水艇》、《点亮小灯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课时,在无危险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可操作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更要注重实验探究活动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要从平等、互动、开放的教学课堂中去努力寻找契机,地把握好教学实验,详细制定可操作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组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使科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 让学生获取真正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使小学科学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