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与建议

高若晨 许文华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1100

摘要: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基础和支撑,乡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迈进的时代背景之下,城镇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加大对乡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投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扎根到乡村中来,投身于基层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故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为了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储备人才资源,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愿。本文简单阐述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实价值,总结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角;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建议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问题予以开展。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目在显著增加,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都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探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引领大学毕业生积极地投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中来,让他们成为新时代乡村的建设者,为乡村的振兴和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贡献青年智慧和青年力量。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价值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聚焦广大乡村地区,振兴乡村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持,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

(一)提供人才储备

无论是乡村发展,还是国家建设,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离不开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引导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让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时光奉献到乡村的土地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做好人才储备,还能够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广提供人力支持。

(二)缓解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经济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国内经济也难免受到波及。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之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发展上的挑战,裁员等现象屡有发生,大学毕业生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实现人生价值

从党成立以来,农村就是党工作开展的重心,也是青年人才提高工作能力和训练实践能力的平台。大学毕业生应当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将自身的发展与乡村建设、国家战略结合到一起,将自己的梦想与人民的利益结合到一起。因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愿能够为他们实现个人的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更广阔的平台。


  1. 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因素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较少,能够长期留在基层的更少。人才不足,也就会给乡村振兴带来制约。因此,需要对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形成客观认识。

  1. 文献总结

借助知网这一论文收集平台,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整理。以“乡村振兴”为篇名的文献共有38107篇,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对“乡村振兴”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愈加丰富,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理论重心。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多学者都发表文章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这些文献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和文献素材。

  1. 情况分析

从目前实际来说,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很少。愿意长期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比不超过五分之一,男生相较于女生更愿意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低年级学生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更愿意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家乡在农村的学生相较于家乡在城镇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除此以外,总结起来看,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历程度。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的学生越不愿意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一方面,学生之所以选择进行深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但基层就业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另一方面,高学历毕业生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基层工作无论是从工作形式来说,还是从外界人士的看法和评价来说都无法帮助毕业生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

  2. 家庭收入。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自己日后薪酬的预期,也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家庭平均收入越高的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可能性就越低。对于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来说,基层就业的薪酬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他们的预期,基层的商业建设等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要。

  3. 家庭成员工作情况。倘若大学毕业生家中有亲属长辈从事基层工作,那么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一方面,这类毕业生相较于其他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他们对基层会有更多的了解,减少偏见。另一方面,家中长辈的指导也会让毕业生在选择基层工作时更有信心,家长的阻力也会更小。

  4. 家乡所在地。对于家乡在乡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基层就业。一来,他们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乡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来改变乡村的现实情况,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二来,他们对基层工作的熟悉,也会帮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减少很大的阻力。

  5. 父母态度。一直以来,父母都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业更是这样。作为一件影响人生走向的大事,父母的态度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倘若父母能够理解并支持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想法,那么他们基层就业的可能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6. 福利待遇。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大学毕业生对日后工作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等还是很看重的。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层工作的福利待遇较低,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预期要求。


三、提高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只注重自身得失、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出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能够真正服务社会,有着高度的奉献精神和情怀担当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大学教育的目的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职业只是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任务,都是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做出贡献,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职业都是国家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无论什么职业,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和社会带来益处,就都是值得尊敬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也是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其次,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近年来,在社会舆论、亲友看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学生往往更愿意追求体面、薪酬高的工作,但却未必适合自己。这样的就业态度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成长并没有帮助。

(二)提高大学毕业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度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也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应当提高大学毕业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与理解。

一方面,在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课堂内容中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与认可。在课堂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知识性内容,加深他们的理论修养,也可以为他们讲授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真实故事,或者为他们播放相关纪录片,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来说,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自来到大学附近的乡村中,与大学生村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的真实情况,感受到大学生村官为乡村建设付出的精力与心血。这样一来,他们会有更强的使命感,也会更愿意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

(三)营造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学生离开校园后即将迈入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就业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想要让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就一定要营造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毕业生投身基层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支持。

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中央可以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基层中,为他们在乡村就业、创业等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各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的就业政策,积极地探索各种人才引进模式,调整大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工作。其次,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国家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力求全社会都形成“以投身基层为荣,以投身乡村为荣”的社会风尚,鼓励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也可以对基层创业的优秀案例加以宣传,让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农村有着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积极投入到乡村中来。

(四)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基层就业薪酬水平较低,不仅工作条件艰苦,也没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因而,他们更愿意在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应当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各个高等院校应当给投身乡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建构起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将高校的师资和科技研究力量与生产实践联系到一起。其次,还要给予到基层就业或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例如,发放津贴、为他们提供培训支持等。另外,还要给予表现突出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精神奖励,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和案例,为他们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

(五)吸引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反哺农村

对于一些出身于乡村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从小在乡村中成长,对乡村基层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都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乡村这片土地也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吸引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基层工作中来,反哺农村。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相关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村环境有明显的的改善和提高,使农村生活的质量和舒适度都最大化地提升,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基层就业中来。其次,大学中负责就业的相关教师应当做好面向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中,教师应当向学生充分介绍基层工作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起到基层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精神支持和其他方面资源的支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出生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到基层就业,使得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大大增强。

(六)提高父母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理解

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做好大学毕业生父母的思想工作对于引导他们投身到基层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父母的支持之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选择会有更强的信念和更坚定的信心。反之,如若父母对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的决定持反对态度,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会面临着父母和就业两个方面的压力,不利于他们进行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一方面,学校在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加强与大学毕业生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可以以微信、电话等途径与毕业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学生就业选择的态度,向他们介绍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基层就业的了解和认识,支持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广播、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对乡村振兴战略加以宣传,强调人才对于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让父母更加了解基层就业对国家建设的影响。这样一来,父母就会更加支持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为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毕业生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提高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下,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学毕业生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乡村的了解和认识,共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因此,各个单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让他们对投身基层树立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建设和乡村振兴奉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傅厚春. 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分析[J]. 农业经济,2020(11):125-127.

[2]祝军,杨平. 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2-17+187.

[3]蒋承,李笑秋. 政策感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视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47-56+188-189.

[4]张廷君. “95后”大学生能否成为基层建设的生力军?——基于就业意愿与发展意愿的双重考察[J]. 高教探索,2019(10):120-128.

[5]李学婷,黄东兴,范刘阳. 高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高校学生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17(05):77-83.

[6]张双月,张艳,张默. 农科大学生就业认知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地区的948个样本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2018(02):80-85+96.

[7]陆惠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就业意愿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5(04):51-54.

[作者简介] 高若晨(1992.03-),女,汉,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指导。